家庭医生小议


  其实,像我这样的门外汉,根本没资格这个话题。首先是不懂,其次是没有任何经历。可是十二月二十号的某份报纸看后,又觉得必须说两句。据该报披露,在某次论坛上提供的数据显示,超过五亿人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根据各方面情况来看,这里面存在造假成分。原因是上级规定今年签约率要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重点人群要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个任务与实际情况本身不符合。于是基层医务工作者为完成任务,只好粗制滥造,设法造假,否则他们可能面临扣钱的尴尬局面。由此造成的现状是,官方数字捷报频传,老百姓却无任何感受,医务工作者苦不堪言。对此,我也身同感受。我虽然在小县城,按照目前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到百分之三十,那么,像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干部应该包括在内。可事实上全线几乎没有听说过,就连市里的朋友也大多不知此事究竟有何实际意义。即使在省城,也没有听说周围有多少人签约了家庭医生,更不要说享受到其中的便利。君子予以义,小人予以利,像我们这些老百姓心胸狭窄,很少考虑国家大事,只看眼前蝇头小利。当某项政策没有什么实惠时,我们便会一笑了之。试想如果签约带不来什么实惠,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曾请教过一位医生。

  一位医生向我介绍说,我国现行的家庭医生主要是提供咨询之类的服务。你要与他签约,他很不配合,作为医生你就没有办法。这位医生说,这个制度要推行,首先应该有基层居委会、街道办共同组织实施。因为他们毕竟是一级政府,有组织和号召群众的权利和义务。再说保障居民健康,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现在上级部门把全部任务压在基层医务工作者身上,单单考核医务工作者,甚至与工资奖金挂钩,实在是让医生苦不堪言。这样做,不仅有失偏颇,而且还会干扰医生的正常工作秩序。医生在目前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服务质量,解除患者痛苦,才是最根本的头号任务。如果硬要把这些社会事务指标推给医生,那么为应付上命令,只好想方设法编造数字,才能保住自己的工资。这样便会助长久治不愈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这位医生还说,各国的医疗制度不同,不要动不动就说英国的家庭医生有多么美好。首先英国的家庭医生签约后,如果病人需要转诊,必须有签约医生的签名推荐信,到家庭医生指定的医院,才可以转诊。如果病人没有去指定医院,那在治疗后,国家不予报销的。这样家庭医生掌控着病人的治疗走向,手中是有一定权力的。但是我们国家病人转诊选择性较大,无需通过家庭医生。这位医生告诉我说,他也和部分病人签约,成为家庭医生,但是主要的任务是经常指导他们如何用药以及平常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当然在没有弄清楚病人最近变化,也就不可能轻易让其服用什么药物。这位医生还说,有些靠熟人关系,一个病人和几个医生签约,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以提高签约率。他也坦言,这是变相的造假。听了他的叙说,我也觉得为什么官方公布的某些数据,往往和自己的感受差距很大。这大概是上级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引起的严重后果。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媒体上,已经对家庭医生的概念和范围以及职责进一步细化。换言之大概也可以理解为原来的政策有许多弊端,引起上级重视。这应该值得肯定和赞许。

  多年来,数字造价屡有发生。我们的媒体一直在批评基层政府和群众。岂不知,当某些地方和部门政策不切合基层实际时,下级为了完成任务只好编造数字。这样一来,不仅基层组织难以适应,造成某些困局,更重要的是,群众对于官方的公信力必然会大打折扣。毛主席曾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因此某些部门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出周密的措施,以保障政策能在基层得以贯彻落实。千万不要再干那些朝令夕改的事了,尤其是在部分群众中还存在信任度不高时刻。

      作者:张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