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筑巢引凤」到「为凤筑巢」,甚至「筑巢生凤」


  房地产和社会学有些接近,我们经常研究行为,就此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整个空间行为里面,从现金流的渠道来看,「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比如要吃饭,一坐下肯定就要掏钱了,想办法让人坐下来,现金流量就会比较确定。

  房地产属于重资产,而一般公司都有相应的重资产。并购公司时需要注意的就是,我们需要对方的什么。比如,并购一个游乐场,那么成功后最少会留下整个游乐场地皮及其内部设施给到并购方,这样我们可以拿到地皮和内部设计结构及实景效果案例。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留下大量的园内员工,继续保证游乐场的正常运营。

  这好比我国购买明斯克航母,虽然说买了个空壳,但毕竟留下了发动机,还有大大小小拆卸后留下的痕迹,没过多少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航母就下水了。

  并购需要避免的「坑」

  第一,注意「舍本逐末」。比如并购医院的目的是为了对方的治疗能力,当遇到大片老旧医院楼,它们的治疗用途不再,却大大增加了并购成本,到最后经常花钱最多的地方竟然是那些老旧的医院楼本身,而不是被并购医院的治疗能力

  如何解决「舍本逐末」?比如,当年摩托罗拉来中国建总部,跟政府一谈,「世界 500 强,行,地免费选,选好划给你。」于是,摩托罗拉找到两个合作商,一个是当地的小房地产商,帮忙打通政府和当地关系,另一个则是给全球三分之二世界 500 强企业建造总部的建筑设计公司。

  如此专业高端的设计规划好后,摩托罗拉却在全世界打广告要卖这栋楼,「谁买这栋楼,摩托罗拉就把一半的物业租下来」,20 年返租,基本上购买和建筑的费用就回来了。

  第二,要考虑成本核算,即物业的价值决定了其价格值不值。值就买,不值还非要并购其公司的就要想办法把重资产清出去。清重资产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最直接的就是剥离,让其他有需要的人合伙购买,各取所需。

  第三,企业负债率问题。30% 是一个节点,超过 30% 的企业,基本上没有存活长久的,低于 30%的企业,大多数存活的时间比较久。

  决定房地产价值的四要素

  第一个要素自然是位置。位置本身虽是表面现象,实质则是供求关系。如经济学上所讲,供求决定价格,决定房地产供求的正是它的位置,比如上海的外滩,这个地方人流非常多,所以需求多供给少,价格自然就高。再看喜马拉雅山底下,需求少,供给多,价格当然就低。

  第二个要素是供应。不同行为带来不同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决定了租金,租金决定了物业价格。房地产和社会学有些接近,我们经常研究行为,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整个空间行为里面,从现金流的渠道来看,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比如说吃饭,一坐下肯定就要掏钱了,只要想办法让人坐下来,现金流量就会比较确定。

  「坐」也有很多种形式,「开会」现金流就低,「打牌」现金流高一点,而「吃饭」的现金流介于两者之间。现金流量好,租赁者就愿意支付比较高的租金,物业也比较值钱。

  再往下看,躺着比坐着还挣钱。大家知道,去桑拿、美容、医院都很费钱。人死后躺在殡仪馆里面,费用更高。如果你有办法让人尽量都躺着,就可以收很多钱。再比如说地产商和医疗扯上关系,并不是为了看病方便或者想改行。很多经济分析师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医疗机构是地产商最好的租客。写字楼的租客一般只租 1 到 3 年,但医疗机构的租期都是 10 年以上,而且给的租金非常高。

  第三个要素是技术。技术可以让物业的功能更加便捷、安全,也就能帮我们带来更多的客户。比如说我们最近讲的互联网+,似乎挺复杂,但当我们回头看一百多年以前,在刚发明电灯泡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造空间里的餐馆和旅馆,晚上 6 点就会关门。

  这时候,如果有人率先使用了灯泡,这家餐馆的生意一定会比别人好很多。首先,它可以 24 小时营业;第二,光照度均匀,让顾客觉得很舒适;第三,比起火,光线看起来更有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空间就吸引了更多人在这里地方消费和娱乐,营业时间的延长带来客流量,经营收入也会随之增加。

  一个空间如果能率先使用先进技术,比如有 Wi-Fi 服务、使用新型建材,或者把房子建得更高,降低单位面积的成本,价值就会增加。

  人类现在已经开始致力于把房子建得越来越高,上海中心大厦是 600 米,迪拜塔是 880 米,拉登的老家吉达正在建的最高楼是 1000 米,阿联酋还将要建 1100 米的高楼。人类不断往高处建房子,实际上是为了在降低单位成本的同时,向使用者提供更独特的体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观光部分的收入远大于写字楼的租金收入,这个空间太特别,很多人每天排着队从那里上去,只为从高处看一眼上海

  第四个要素是管理。「911」事件之后,大型写字楼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可我们国内却并不是特别关注写字楼的安全规范。因为在很多时候,只有这些重大事件发生在我们身边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911」后,官方总结了事件遇难人员的死亡原因,一大部分遇难者是被熏死的,大楼的逃生梯没有窗户,所以一旦着火,楼梯间就像是一根烟囱,不断有烟雾向上涌,这时候人往下跑,很容易在半道上窒息。再者,高层建筑只有一个逃生梯,大家都堵在这里,没法行动,甚至救援者和逃难的人还会冲撞在一起,很多消防员因此被踩死。

  我们现在的消防系统仍然是这样的。有一回,我住在四季酒店的三十多层,突然火警响了,当时我就想,只要电梯没断电,我就走电梯,因为我觉得如果从逃生梯跑,火势一大,就会被熏死。

  「911」事件之后美国是怎么改进的呢?很简单,他们先在逃生的楼道里加了气雾技术,一旦有烟,就会释放出强大的气压,阻住烟的去向。逃生者可以趁此机会,做好防护措施再往下走。每隔几层就会有一个气雾装置,保证了逃生人员的安全。

  另外,他们把救人的通道和逃生的通道区分开来,尽管会牺牲一些建筑面积,但会使这栋建筑更加安全。事实上,如果这个空间拥有一流的安全管理系统,价值也会随之升高,更容易吸引客户

  后开发时代的利润来源

  最后我们来看房地产后开发时代的利润来源。当初房地产很简单,无非就是圈地、盖、卖、再圈地、再盖、再卖。慢慢住宅不好卖了,大多数高净值客户已经不再买了。2015 年底,中国高净值客户开始大量抛售住宅,那么房地产商的利润点就必须要转移去经营。

  写字楼、购物商场、教育、医疗、酒店都是最初房地产和商业运营的结合,致力于提高建筑价值和出售率。比如,这栋楼建好是做酒店,已有某国际知名酒店入驻并签订 N 年租约合同,年回报足有 X%,如此一来,很多资本就进去了。

  筑巢引凤,这是最原始的,盖栋最好的楼,让好公司好企业搬进来。

  为凤筑巢,这是现在非常流行的,设计建造个性化的建筑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

  筑巢生凤,这个玩法很高端,就是建一大堆很次很便宜的楼,让初创型公司免费用,解决了他们人力汇集、场地等一系列成本。如果成功了,就占比一定股权,比如过来的 Google 创业园。

  总之,房地产的利润从来就不是一个「快」字,经常受经济周期影响。不过也有一个特例,那就是买卖不良资产,它的回报率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