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引导和规范我市广场舞活动的建议


 

       近年来,全国各地广场舞活动发展迅猛,我市也不例外,君不见,小区空地、单位门前空地、广场、公园、宛陵湖畔、宛溪河边、敬亭山下,有的占领了人行通道,甚至延伸到了非机动车道,到处都有广场舞的身影。每到傍晚时分,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欢快的舞蹈如约舞起来了,人们踏着律动的节奏舞蹈着,舞出了激情,舞出了欢乐,舞出了幸福,舞出了祥和。就连过往的群众也被感染,驻足流连,甚至有融入其中的冲动。诚然,广场舞已成为城乡基层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展示良好精神风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广场舞的兴起和发展,它带来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如噪音问题,挤占人行过道问题等等。

      上述这些现象的出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广场舞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

       一、广场舞活动场地总体缺乏。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造成公共文化、体育场所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出现了一些挤占人行通道的现象,有的随势延伸到了非机动车道。有的占领停车位并且霸气的写出了“跳舞场地,禁止停车”的标语。

       二、群众公共文明意识有待加强。网络上不时报道抢占篮球场,与学生挣夺运动资源;更有甚者抢占机动车道,影响道路通行和行车安全。此现象,说明群众公共文明意识亟需提高。

      三、管理主体不明确,相关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如噪音扰民问题,挤占人行过道问题,由于管理部门不明确,不能及时把问题化解,解决在萌芽状态,可能会导致矛盾的激化,文明祥和的氛围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市区大坝塘就出现过噪音扰民事件。

       四、组织化程度不高。广场舞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很多是三五成群自发自愿的就近就便舞起来,曲目的选择有的低俗化,舞蹈的动作有的不够美观,急需专业的团体和协会提供服务、指导和培训,提高广场舞的质量和水平。

       那么如何引导和规范我市广场舞活动,促进广场舞活动健康发展,建议如下:

       一、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规划部门应进一步把公共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结合实际情况配套建设公共活动场所。

       二、实行资源共享。在积极发掘广场、空地等资源的同时,发动部分学校和单位打开大门,实行资源共享,适当为公共体育文化活动提供场所。

       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加大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市民公约等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公共文明素养,做文明人,跳文明舞。

       四、强化管理主体责任。落实好广场舞管理的主体责任单位,避免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将广场舞管理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建立由政府引导,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

       五、建立健全管理办法。主体责任单位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人性化、合理化、针对性强的管理办法、广场舞公约等,合理规定广场舞的时间地点,广场舞的音量,如广场舞离居民区200米以外,不得阻碍交通,晚上时间不得超过九点,音量60分贝以下等等。如发现违规举报,执法部门应立即介入调查处理。

       六、开展广场舞培训。政府抽调专业艺术团体或文化事业单位专业人员定期开展广场舞培训或组织广场舞大赛,多渠道提供学习和比赛的机会,发放教学光盘,为广场舞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审美品味、健身功能和群众容易接受的作品,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文明、有序的开展。

 

 

 

                                                                                               (章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