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可能是波粒二象性的一种统一
宋 圭 武
人的灵魂是波,人的肉体是粒子。
灵魂以波的形式存在,肉体以粒子的形式存在。
人可以看见肉体,也可以感知灵魂。而对灵魂的感知是通过波的形式进行感知。人与人之间有距离,但可以感知对方的一些想法,这可能是通过波的形式而感知的。意念对身体的作用,也可能是波的形式对粒子的形式的作用。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能人的灵魂的波主要是通过眼睛来传播,眼睛的光也许是人的灵魂之波。但人灵魂的波,也会通过肉体的其他部分而传播。
人死亡后,粒子形式的存在与波的形式的存在产生分离。其中以波的形式存在的灵魂,可能归入到暗物质世界,或者与别的波叠加,形成一种新的波,或者消失在宇宙未知的区域。
宋圭武2016年10月7日写于兰州
附录:百度百科关于波粒二象性的解释:
波粒二象性指的是所有的基本粒子或量子不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术语来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术语来描述。这意味着经典的有关“粒子”与“波”的概念失去了完全描述量子范围内的物理行为的能力。爱因斯坦这样描述这一现象:“好像有时我们必须用一套理论,有时候又必须用另一套理论来描述(这些粒子的行为),有时候又必须两者都用。我们遇到了一类新的困难,这种困难迫使我们要借助两种互相矛盾的的观点来描述现实,两种观点单独是无法完全解释光的现象的,但是和在一起便可以。” 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2015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成功拍摄出光同时表现波粒二象性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