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武汉市在1949年前后期都是中国的重点大城市,在改革开放期间一旦发展滞后,在俞正升等几代省、市领导努力下,继“满城挖同志”任武汉市委书记后,情况大为改观。其实,武汉市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还没有挖出来。
第一,武汉的淡水湖在全国是数一的,淡水湖经济价值、风光价值、宜居价值、世界运动基地价值还没挖全。要实现“东湖暂让西湖美,东湖定比西湖强”的美好愿望,必须有专人研究,拿出整套系统方案,把武汉的淡水湖价值挖出来。全国只有武汉在水文化上有最优越的江湖条件。
第二,武汉的高等教育在全国处于前列,大学的经济价值、文明价值、人口集散价值、科学技术研发与吸引全球人才基地价值还没挖全。武汉的大学要出名,要出成果,不在于大,在于精、在于特。40多所民办高校是武汉发展的潜能所在,政府若推行非营利、全免费模式,把民营高校纳入政府所属高校,按国有高校待遇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定能为武汉社会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第三,武汉市可以创设“新高考”,搜集全国创新人才。所谓“新高考”,就是面对全国招生的武汉市地方高考,不限年龄、初中以上毕业生即可参加,考试只考“变商”,不考“智商”,例如: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关键是考出创意,看思路、看别出心裁。这样的创造型人才,是中国目前最缺的人才。知识多了没有用,会考试也没有用,社会急需的是有知识的创新人才。文化知识不足可以补,可以自学,能创新、出创意的人才是学不来的,它是天生的。招收的创新人才全部进入武汉市属国有和民营高校学习。毕业后,由市政府计划分配到市属企事业单位上岗就业。
第四,武汉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及有财政资助的民营组织,都要成立专业智库,任何大的工作,都必须有智库的研究意见供决策研究参考。让智库拿方案、集体决策、决策后雷厉风行成为武汉市办事程序。
第五,武汉市属所有国有和民营高校,实行“复合专业”学习模式。所谓“复合专业”学习,即在不改变学制条件下,学生必需学习两个以上的专业,最好要熟悉一门以上外语,尤其是小语种。企业现在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专业基础上,还要有一门以上外语人才。同时,还要学习市场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第二专业。
第六,武汉市的户籍管理,三环内主城区实行计分落户制,三环外放开户籍,把落户权交给打工者自主。
第七、武汉市要有地方政策,甚至在立法权范围内立法,就要与别的地方不同,才可能有吸引力。如国家教育政策限制幼儿教育专业、临床医疗专业设置,现在幼师和医生这么紧缺,武汉能否放开让学校自主开设这类专业?教育部不批,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只要基本办专业条件具备,若批了,就一定违法、违纪吗?新的都是不成熟的,幼稚的。商业性组织的生命力来自市场,有市场的事就可以干。我相信,根据地方发展需要,中央应该允许地方有这个自主权,不能等着中央放权,要争权。
第八,武汉市对各区也要下放权利。除三环内主城区外,地铁到不了的地方,应该大力发展民营交通企业,把黑车组织起来成立民营运输公司,三环外的大学生进城难了好多年了,政府眼前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政策放开了,人民自己有的是办法,没有解决不了的难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最笨的家伙,群众是最聪明的一群人。
实际上,我们的政府机关,为了城市美观与部门利益,不知道限制了多少就业机会,限制了多少人的发财致富机会。党和政府要大声呼喊:“党政机关和部门只吃皇粮,不允发财致富 ,不能自谋生路。”在主城区以外地区,除治安、制售假货外,三五年内实行“无政府主义”一段时间试试,先让它“乱一乱”,给民营经济和民营组织一个自由发展空间,先发展起来再说。其实,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初期也是先乱后治发展起来的。
民生是什么?民生就是“吃、穿、住、行、玩,生、老、病、死、乐”十个字,围绕这十个字方便人群众生活,服务民生创GDP,就是好党、好政府,就是执政成绩。
第九,武汉市人口发展规划要按城区3000万,加上卫星城按5000万人口设计,全市按一亿人口设计才是合理的。并且,改居民住房全部商品化为单位住房集资供给制,让上班与住房在一地,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尤其是学校和医院,现在都是轮子上的学校和医院,病人看不到医生,学生找不到老师,这都是违背职业规律的。
第十,武汉的任何公共设施都要人性化设计,以方便人民群众的需要改善、改造。如汽车站、火车站,能否学学机场给一个行李车?所有交通站点,能否让行人少走路?甚至不走路?所有交通道路给个指示牌,隔10米一个厕所指示牌?武汉要把城市公厕建成亮点、视为景点建设,全部满足供应厕所用纸,在全国带个头免费如厕,检验人民的文明程度与品味,我就不信武汉人真的偷厕纸。
2017年0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