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发布了高于预期的2017第一财季财报,从营收和净利润角度来看似乎风光犹在,可始终难掩后劲乏力,尤其是大中华区的连续四个季度下滑,使其在海外市场的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业界普遍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个是苹果创新和颠覆的基因正在逐渐被消磨,另一个是强敌四起的外部环境使然。
而这时候印度市场对苹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悉,苹果已获得卡纳塔克邦同意,决定在印度班加罗尔科技园创建iPhones制造业工厂,这意味着库克顶着川普的政治压力和道德绑架,还是匍匐于这一规模庞大的前景市场。只是谈判桌上的利益博弈还在持续,单凭印度建厂苹果就能打赢这场翻身战吗?印度政府对苹果的政策宽容又有着怎样的底线?
但是,“印度制造”的进展并没有如中国制造一般势如破竹,政治因素、宗教信仰等具体国情使得该项计划备受质疑,尤其是投资持续疲软、出口量下降、错综复杂的商品税等问题加剧了吸引外资的难度。这时候,全球极具影响力的苹果公司如果进入印度,对“印度制造”来讲百利而无一害。
其一能起到示范作用,为印度拥抱国际化商业拓展空间;其二不仅印度可以获得价格降低的苹果手机,而且还为印度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其三刺激苹果开设零售店,增加本土零部件的采购。除此之外,提升本土硬件制造能力、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等等,都会直接作用于印度宏观国际实力的增强和本国人口收入水平的提升。
总之,印度建厂已经是板上钉钉,虽然诸多条件协商还未结束,但毋庸置疑这是苹果在印度大展拳脚的一次重要机遇。苹果需要印度来挽救持续低迷的销量,而印度也需要苹果来增强“印度制造”的国际影响。
苹果手机降价50%才能在印度中高端市场获得优势
因为进口关税、中间商利润和重复征税等原因,苹果手机在印度的价格要高出其在美国和其他地方的售价,这对本来就没有价格优势的苹果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价格将是苹果手机在印销售的最大限制。而在印度建设工厂进行装配,不仅可以免去关税等成本,而且有助于推进苹果手机的本土化进展,将会是苹果在印度开拓市场的重要步骤。
问题是,以苹果的风格,会如期降价吗?考虑到印度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降幅度在多大范围才能够实现销售的快速增长呢?
为了维持苹果手机的高利润,公司一直奉行着高配高价的价格策略,但是针对印度的具体国情和战略地位,苹果不得不频繁地调节价格,当然主要是进行过时机型的再降价,比如苹果5s在2015年末从44500卢比(约合人民币4285元)降为24999卢比(约合人民币2407元),几乎是三个月前的一半。
换句话说,每年苹果新机发行时,印度多数人唯一庆幸和关注的只是它会推动旧机降价。所以为了维持并推进苹果手机在印度市场的进展,苹果必须尽最大可能进行合理地降价。但是即使降价也很难触及印度人的购机能力,甚至能否降到美国地区价格或者国行版价格都是一个疑问。
根据德意志银行报告显示,印度是iPhone在全球卖得最贵的地方之一,价格平均比美国高出31%。以iPhone7为例,它在印度的起售价格为70000卢比,相当于6950元人民币、900美元,足足高出美国版2000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差同样存在于旧款机型。而印度的中高端智能机消费者所承受的价格在5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苹果手机的降价幅度在50%左右才可以在中高端市场获得优势,只是这基本没有可能。
布局印度,苹果还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考量
目前 iPhone 生产线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谈判阶段。苹果公司请求印度政府对iPhone印度制造做出一系列让步,除了给予苹果15年的投资免税条款以外,希望能在印度销售符合手机质量标准的翻新iPhone。
苹果在此次谈判中对印度政府官员表示,其翻新手机方案经得起检验,能从环境和质量上满足要求,并且接受第三方的监督和核查。虽然这一协商还没有定论,但从各方势力来讲,都将阻止这一提议的落实。
首先印度政府的主要担忧来自翻新机泛滥的后果,官方说法是“或许会成为电子消费品的垃圾回收站”,这将影响“印度制造”的国际形象进而损害“国家荣誉”。不过还有一个深度的考虑是,一旦苹果获得许可,将会把大部分投资放在翻新机上,而这些投资相比生产新机的投入少的太多,这直接关系到引进外资、提高制造业水准的问题。
其次,还有一部分阻力来源于竞争对手的反对。从苹果提议翻新机销售之时,包括三星和其他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多次联合,强烈声明反对苹果这一提议。如果印度给苹果开了这个先例,其他手机厂商必定也会提出类似要求,到时印度政府反而难做。总之,苹果的质量保证在国家荣誉面前还显得微不足道,除非给予印度更大的实惠,否则很难说服当局接受。
另外谈判焦灼的中心还有一个矛盾点,就是印度方面坚持要求苹果像其他手机品牌一样在本地采购30%的零部件,苹果则为其零部件和设备进口申请获得15年的免税期,而前者直接关系到苹果在印度建立直营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