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股与个股期权


  一、从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看优先股 公司融资的方法主要通过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融资目的无非是需要资金进行投资。公司刚成立时更多是需要短期融资,银行短期贷款是公司的第一个资金来源。数据表明,亚洲国家银行短期贷款,甚至长期贷款,作为融资渠道被运用的较多,而美国银行贷款最终会被证券化,进而进入债券市场或者股票市场。从资金组合角度说,人们对什么是最好的融资方法已有共识,即融资的途径应和公司目前的成长状态、公司未来收益、公司类型息息相关。例如,金融公司属于投资型公司,融资用来投资,所以要考虑未来公司业绩回报,算出对融资者来说最优化的融资结构。中国目前的融资渠道,股票融资集中在有分红、有投票权的普通股;债券市场融资,债主对所有权不感兴趣,但要确保收益,确定在到期日可以收回本金,债券融资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融资方式不同,融资资金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也会随之不同。债券融资增加了债务,属于负债,额度要适当。在股票分析中,通过资产负债比,权益负债比等各种算法比例,分析公司负债是否过多以及公司的成长情况。公司为了信用,务必还本付息,当负债过多且业绩不好时,如果再遇到困难,将会无法偿还利息,导致公司违约。违约后,公司只能申请破产保护,重组回到市场或者进行破产程序。

  股票融资相当于出让股权,通过几次融资,创始人的股份会被稀释,控制权减少。从公司角度看,如果公司前景广阔,当下却面临流动性问题时,公司是不愿意进行股权融资的。例如当公司处于转型期时,缺少资金,公司处于低迷状态,发行普通股价格会被压低,且会被稀释股权;而进入债券市场,公司业绩不好会导致利息会很高,融资成本过大。债市不友好,又不想稀释公司控制权时,可以考虑发行优先股融资。

  优先股对发行人的优势:优先股只在分红时有优先,只有在满足优先股的红利支付之后才可向普通股支付红利。多数发行的优先股的红利是固定的,投资者与发行方双方事先约定。因为优先股没有投票权,投资者对公司没有决策权。此外,红利通过董事会按月或者季度发布,如果公司处于困难状态,资金流动有问题时,可以选择不分红。一般来说,持有优先股的投资者被欠的红利会在下次分红时补发。相比之下,债券是务必偿还,不付利息就是违约,这便是优先股的好处。

  二、优先股特点 优先股一般会附加5-10年的长期担保(Warrant)。例如2008年次贷危机时,雷曼倒闭、AIG陷入危机,美国财政部出资850亿美元将AIG国有化,随后危机传导至高盛,巴菲特斥资50亿美元购买高盛10%股息率的优先股,另有50亿美元的担保,担保在5年之内可以以119元的价格买入高盛股票。巴菲特的投资属于非公开市场出售的优先股,最后会由高盛买回。此外,担保还可以跟随债券一起发行,成长型公司风险大,借钱困难,在债券上加上担保,增加了融资的吸引力。当然,担保可以与债券分开买卖。

  如果公司跳过分红,将来业绩好时可以分股,或者有权把优先股变成普通股。2007年中投投资摩根斯坦利。当时次贷危机已经影响到摩根的盈利能力,股票下跌,资金出现问题,急需添加资本,而优先股可以算成一级资本,使得美国银行喜爱这种投资方法。中投斥资50亿美元购买9%股息率的优先股。优先股协议中规定,三年以后优先股必须转成普通股,事后证明此条款对中投相当不利。三年之后,虽然每年四亿五千万的收益很高,但是需要按2007年商议好的价格进行股本转换,由于2007年摩根斯坦利的股价远远高于2010年时的价格,导致中投损失不小。

  此外,2008 年美国规定,外国机构在美国投资不能超过公司总股份的10%,而中投的投资超过10%,为了降低所持有的股份只能卖掉超出的部分,市场先于中投甩卖摩根股票,股票价格大跌,中投再次遭受损失。 银行业对优先股情有独钟。银行发行债券多,但在监管之下,需要保持一级资本的比例,所以不能持续发债,于是引进优先股。美国标准普尔优先股指数显示,组成部分最多的是银行,占比83%。美国的银行均为私有,可以注册建立信托,信托买入公司债券,卖出Bank Trust Prefer这种优先股,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资本充足率,还可以减税。

  美国的税法机制是,债券所付利率记为成本,在计算净收入时可以冲掉利率成本,减少公司税款。但是这种做法在2015年后将不被允许。此外,市场上发行的优先股,多半没有投票权,但会影响普通股的股权份额。

  近几年美国公司优先股的表现很好。从投资者角度看,优先股在某种程度上像债券,有相对固定的股息收益。虽然分红按法律讲不能保证,但稳定的公司一般都会分红,回报率也很高。

  优先股的投资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优先股的散户投资者不少,原因是优先股的税收与债券不同,债券收入需要交个人所得税,如果收入很高,交税最多可达34.6%。公司优先股分红以资本收益交税,最多15%,相比之下,同样的情况下优先股的交税要低的多。优先股的大部分投资者还是机构,如果是公司投资另外一家公司优先股,优先股红利的70%可以不算在收入里。公司税为37.5%,扣除70%后只剩10%,给了公司购买优先股的强烈意愿。所以很多机构,像退休基金、保险公司这些喜欢比较稳定的现金流的机构,是优先股的最大投资人。标准普尔的优先股指数总市值有1000多亿美元,其中最大的投资者是汇丰银行,占2%。除了投资指数,投资者还可以投资ETF,ISHARE ETF市值80亿美元,也是有趣的优先股投资渠道之一。

  三、个股期权 股票期权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公司发行的股票期权。这种股票期权服务于债券投资人、管理层、员工。这些期权对股本有影响,到期后行使期权会稀释公司现有的股份。这种股票期权由公司发行,有些期权到期后必须行使,使得股票总量增加。作为公司的投资者,需要关注公司发行的这种期权。

  第二类是市场上交易的股票期权,这与公司无关,是做市商发行的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如果不看好公司,认为公司股票会下跌,则可购买看跌期权。这种期权在美国股票市场上是相当活跃的衍生品。股票价格很有可能受到期权的影响,在公布公司利润率等重要指标公布之前,个股期权的波动性很大。波动性通过期权定价模型影响着期权价格,从而影响股票价格。期权的买卖是零和游戏,公司没有发行这些期权,而是市场交易的人看涨和看跌两种不同的意见而衍生出的产品。

  中国市场的个股期权发行要格外小心,个股期权的监管很难。美国出现的很多内幕交易都与期权有关。个股的内幕消息很多,对于单一股票的监管已经十分困难,再加上期权导致监管更为复杂。例如,高盛有一名投资银行家,并不是高管,但是他可以接触兼并并购的文件。通过这样的信息,他用他姑姑的账号买入上万口合约,兼并并购成功时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只有在非常强的监管下才能避免发生。

  个人认为,在没有很完善的市场前,不应该发行个股期权。如果发行期权,可以发行指数期权,指数期权有看涨看空两种力量角力,参与人数众多,不易通过内幕消息获利。买看涨期权的人通常会做空标的股票作为对冲,当然这其中涉及大量计算。

  期权的基础标的非常广,可以是股票、指数等任意标的。期权有很大的市场,日经指数就有指数期权。债券利率也有期权交易,很多对冲基金、银行在债券利率期权交易上非常活跃。期权有时候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对冲风险为目的。假如有不允许卖掉的资产,必须持有该资产直到到期日,此时如果利率上涨,资产价值会贬值,所以用期权对冲,可以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