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差距来自何处?


 很多人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仅限于财富上的距离,至于在眼界、格局上的差距,大多数人是不认同的。就好比我们研究那些名人传记,总会总结出他们的成功经验,比如有显赫背景、有贵人相助、顺应时代机遇、狗屎运等等。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原因不重要,就像中国每个朝代都要给前朝修史,需要总结其灭亡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归因于女人干政、皇帝残暴等原因。这从来都不是对错问题,而是角度问题,因为你得出的结论永远都不可能是正确的,而只能是接近真相,以及对自己有何影响。

人与人的差距来自何处?

个人智商差距,在现实中的影响往往算不上什么,不是有科学家追踪了一批智商超群的神通级儿童,但非常遗憾,在几十年的观察中,他们中甚至没有出现一个,能称之为略有名气的社会精英,他们中大部分已然成了中人之姿。于是乎一万小时理论开始流行,只要你在某个领域花费最够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成为佼佼者。这个说起来确实不太难,但本质上却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早期人类,每个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从而能持续学习更多新知识,面对采集、狩猎为生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实在太多,比如丛林中可能潜在那些危险,如何辨别食物安全,什么季节去哪里采集不同植物,专精根本不符合当时人类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要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分散,以保证在突发危险时,能快速逃离。

不是有本书,叫《为什么疯子更容易成功》,说白了就是专注对成功有异,但这并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征。很多人都认为牛顿、爱因斯坦有一定程度的自闭症。而很多自闭症人群,在绘画、运算、记忆方面有着远超常人的天赋,但在一些日常生活中,非常简单的事情却让他们举步维艰。一万小时理论,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每天八小时,三年后就能成为专家了。想象下我们的学习过程,十多年的时间,为了追求高考的一鸣惊人,结果多少人成为考试专家了?现在我们还记得多少,为之付出一万小时的习题?

人与人的差距来自何处?

既然大部分人先天智商和后天努力,就不足以带来根本性的改变,难道世界上的人真的都是没有什么差距的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在上升空间的人,比如那些创业公司CEO,往往都会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各种商学院报的不亦乐乎。反而是那些平稳期的人,对读书这种事,会看得比较坦然,会很公开的说自己看不进去。我并不是强调读书真的有什么实际的好处,但是什么带来这种认知上的差距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进阶压力。那些对读书抱有期待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就好比,你身价千万,但在某种场合对方都在谈论亿万的话题,这会让自己极其尴尬,必须知耻而后勇。反而是那些浑浑噩噩的人,天天混一起,由于大家都差不多,不会给彼此有什么压力,只会为今天去哪里吃饭、哪里打牌考虑下,不能说他们接触不到高层的人,但不属于一个圈子嘛!也就是所谓距离感,就好比我们都知道马云,但具体什么概念,没有人会有触动的,就是太远了。

人与人的差距来自何处?

要做到最好的自己,首先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巨大差异的,这种差距不仅仅是对方有个有钱的亲爹或者干爹,这种压力是前提。如何对待这种差距,就是非常关键行动模式了,人类的很多负面心理,比如嫉妒、炫耀、装逼。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动力,那种大师级别的天高云淡,也只是他们在经历了一个庸俗过程后的回归而已。就好比,我们总要求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要他们在财富上获得足够的积累为前提。其实,所有企业一开始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过更好的生活而已。

人与人的差距来自何处?

拉开与众人的差距,就是如此简单,先是你发现了这个差距,再是你想追赶这个差距,或许我们永远都不能做到最好的自己。但是,当你开始了之前两步,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已然成为众人心中最好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