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配做朋友嘛?


你一定被人删除过,

也一定删除过别人。

 

作为重度微信用户的我们,想必删除好友这个事情是我们非常忌讳敏感的。上次还有看到有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ta的高中同学现在是个大名人了,虽然ta经常聊天拉近感情,但是终于有一天,这个事情还是发生了,他的高中同学把他删除好友了。

 

 

这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配做朋友嘛?

 

不配做朋友型

 

一个媒体行业的朋友XYZ分享了他的经历,多年前刚入行的时候,一群屌丝小记者编辑,大家天天在一起工作,参加发布会,聊哪家企业的红包大,闲的时候扯扯皮,喝酒侃大山。几年后,大家离职各奔东西,有的去了其他媒体,有的去了企业。再过几年,原来的同事中,有的还是天天跑发布会、专访,有的在企业担任中层管理人员,还有的早已成为企业大老板,身价千万、数亿不等。

 

朋友XYZ说,这个时候,几个朋友合计总想着一起聚聚旧,可是那些亿万身价的老同事每次都说忙,不知道是真忙,还是不想再一起玩耍了。这个时候他们也在想,再也回不到10年前了,也许,我们终究不配再做朋友了。

 

 

还有一种情况,XYZ也存有很多中国互联网行业顶级老板的名片、微信、QQ等。比如李开复、雷军、周鸿祎、刘强东、王兴、李学凌等的电话或者微信,XYZ存了4、5年,但是几乎没有拨通过。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找到这些大佬,即便是有事情,他们的助理、公关基本上就可以完全对接解决了。 

 

宏民一次真实的经历也是如此,有一次,我找到美团的一个朋友,我说你把王兴的电话给我下,有个选题要采访下,ta说给你可以,但是估计你打不通,后来我拨了3次,果然没人接。估计王兴已经把电话设置成“仅接听通讯录联系人”模式了。

 

我还真不是在这里矫情吐酸水,这是任何一个人轨迹。记得我看过一份调查数据报名。人在20-30岁左右,朋友的数量快速的增加;到了35-45岁朋友数量达到峰值,然后趋于稳定,再往后,朋友的数量就开始快速减少,直至临终前在床边的人。

 

不管是人生、还是职场生涯,到了新美大CEO王兴这个阶段,基本上已经开始做减法了。因为这个行业该认识的他基本上都认识了,选择其中志趣相投的做朋友足矣,其他几十年来王兴所认识的绝大多数人,他即便是绞尽脑汁,也找不出可以坐下来喝杯茶、吃个饭、闲谈行业的理由和时间了。

 

我经常假设,假如我削尖头脑想和雷军做朋友,有什么机会呢?估计就是以下这几种场景。

 

无聊型,雷兄你好,约你喝杯茶谈谈人生?

--没时间!

行业型,雷军请问如何看待智能手机未来10年发展?

--找李磊!(小米公关总监)

装逼型,雷总我创业了可以谈谈投资的事吗?

--找顺为资本去。

近乎型,恭喜成功研发出小米首款自主“澎湃”芯片!

--多谢!

 

哈哈哈哈我会发现,我和雷军产生交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就是典型的,不配做朋友,或者说暂时,还不配做真正意义上的那种朋友。

 

配做朋友型

 

当然,我们还是有很多真正的朋友的。比如,我发现这几年,原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纷纷走出创业,很多时候,他们会发来一句话“赵兄,我创业了,我的新项目是xxx,域名是www.zhaohongmin.com,这是我们的官方微信,多多支持啊”。


这个时候,我可以对他的项目提点建议,起到丝丝推动作用。当然,反过来,他也能对我的事业有很多支持。这个共赢的时候,我们一定可以成为好朋友。

 

 

再看一张图,这是宏民3年前的部门同事,如今这里大大小小有好几个创始人&CEO,然后还有分布在滴滴、36氪、优酷土豆、新榜等公司担任要职。

 

所以,你明白了吗?

 

配做朋友的,一定是在同一阶段一起奋斗过的兄弟姐妹们,我们相濡以沫,共同从菜鸟、成长为小咖,直至大咖,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人会掉队,也可能有人会比你快,这是正常的人生轨迹,无可厚非。

 

所以不要总是想着去勾搭哪些所谓的大咖,然后被他们拒绝后,自己又伤心1000秒。

 

能成为真朋友的,一定是结伴而行的人,而不是比你牛逼100倍的大咖们。他们只是你的诗和远方,而不是你的当下。

 

文/赵宏民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