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迭代,甚至使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劳永逸的学习方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这代人,注定一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真正花在实践上的时间多。
你是否也发现,最近网上会有很多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课和文章,感觉全民都在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其实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很早就有了,像主流的商业管理课程如EMBA、及MBA等都有讲“知识管理”,并且把它作为一项管理者的必备技能要求包含在内。
然而,为什么个人知识管理在近两年才火起来呢?
1知识管理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随着各类互联网媒体和自媒体的兴起,尤其是2014年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后,互联网创业公司急剧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类PR、交流、分享的活动和课程。如今,互联网媒体、创业公司举办的各类分享活动,成为了他们接单中最重要的占比。
什么是知识的半衰期
互联网的出现让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
“半衰期”=“价值的持续性”
它最早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用来描述同位素衰减的速度,比如碳-14 衰减的速度,它的半衰期是5730年。后来这个概念应用到了医学领域,用来形容某种药物在血液中浓度变化的速率。而采铜把半衰期的概念迁移到了时间和知识的管理上。比如,大概过了45年以后,有50%的医学论文被证明是错误的或被淘汰,所以认为:
医学知识的半衰期是45年。
而物理学知识的半衰期是10年;
而工程学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半衰期只有两年;
而在互联网领域知识的半衰期可能不到一年。
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
如果你了解图书出版的话,你就会知道,其他学科类的书籍出版周期往往都至少在几年以上,都是出版社和作者约稿之后,作者慢慢写。但是如果是互联网行业书籍的话,出版周期最好控制在一年内,不然等书出来观点就过时了。比较短的我见过3个月就可以出一本书的。也有不少正在出书的演讲者分享完后,发现自己书中的观点已经过时了。像类似讲新媒体营销的书,知识的半衰期更短,一般也就半年。
如今,微信平均一个月左右就要更新一个版本。所以想学新媒体营销一定是通过网上的课程,而不是书籍。
那么,回到最初的话题,知识管理是很早的一个管理概念,为什么近两年才慢慢火起来,以至于现在成了一个全民都在学习的技能?
答案就是知识大爆炸和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
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
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
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
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而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大脑需要大量的知识快进快出。那么,这个时候要完成这么高强度的大脑工作就需要一个系统,就需要用知识管理的方式去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2学习方式的三个变化
其实,之所以要学着做个人的知识管理,构建知识体系,主要是因为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学习的方式总体上也发生了三个变化:从指向性学习到跨界式学习;从整体化学习到碎片化学习;从阶段性学习到终身式学习。
从指向性学习到跨界式学习
我们都知道, 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模式,所有的课程都是提前设置和规划好的,是一种序列式的指向性学习。小学学加减,中学学乘除,高中学函数等等,每一学期学习什么都有固定的课本,这些都是学校早早为我们设定好的,而不是我们自己设定的。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总结能力、逻辑能力。
而大学毕业以后,其实就进入了自我教育的阶段,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不得不进行跳跃式学习。因为解决现实的知识往往是复杂的,我们根本无法判断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很难像学生时代一样序列式的学习。那么,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个时候学习知识就不能太具有指向性,也就是一个知识只用来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要对知识进行跨界的迁移。
互联网的很多现象都呈现出这种跨界式的学习特性。比如最近很流行的斜杠青年,其实大部分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种跨界迁移。还有近几年,你会明显感觉到很多互联网大佬像张小龙、雷军、傅盛等开始推崇像《失控》《人类简史》《自私的基因》这类生物学、历史学、杂学著作,甚至像《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
从整体化学习到碎片化学习
比如你敢一天不刷朋友圈,第二天上班同事聊天,就能一句让你插不上话,一天不看手机就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变了。
所谓碎片化,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一篇文章相对于一本书就是碎片化的,一段半小时的音频,相对两天的线下大课就是碎片化的。
另外碎片化除了占用学习时间短以外,还要能保证学习的随时随地。比如蹲厕所、等公交、开车时都可以进行学习,也就是可以满足多场景。
其实,中国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不仅是成序列和具有指向性,而且是在进行整体化的学习,但是未来是碎片化的学习。为什么每年这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找不到工作?就是知识迭代更新的太快了,你想整体化的学习,门都没有。现在你敢不接触社会和网络,闷头在大学里读几年研究生和博士生吗?出来不傻才怪。
知识的更新迭代实在是太快了,整体化学习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竞争,碎片化学习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都是由人产生,人的口述分享是最快的,其他的任何分享传播方式都会有延迟。比如写成文章你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吧,录制个视频和音频需要一两个周吧,出一本书至少需要3个月半年以上吧。
所以,未来基于互联网的语音分享和视频直播,会慢慢成为人们主要的学习方式。
从阶段性学习到终身式学习
前段时间,马云在一次公开场合说自己后悔创办了阿里巴巴,原因是时刻在工作,不得休息,当然这是一句抱怨的玩笑话。其实,早在之前马化腾也说过这样的玩笑话,每天晚上都觉得第二天醒来腾讯就可能要倒闭。
玩笑归玩笑,其实背后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残酷性,互联网商业瞬息万变,一刻都不能怠慢。假如,马云、马化腾是开饭馆的,肯定就不会有这样的焦虑,即使关门去度假一个月,店也不会倒闭,开张照样有人来吃。因为餐饮的知识半衰期太长了,而互联网的知识半衰期在加速缩短。
所以,我们再也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在大学、技校或作坊里学门手艺就能养活自己一辈子了,有了手艺必须得时刻精进再学习才行。中国为什么那么多的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越来越不行了,有的人说是缺乏创新。其实创新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学习精进。
时间会消磨一切的价值,随着时代的演进,技术被再次突破,审美被迭代,甚至使用的场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劳永逸的学习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这代人,注定一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真正花在实践上的时间多。因为终身式学习来了。
3未来教育方式的变化
大学是保存、传承和迭代知识的组织样式,如今大学的知识传承是滞后的,主要体现在三块:
1、过时的知识;
2、可被技术替代的工具类知识,比如语言;
3、可被搜索引擎颠覆的知识。
知识大爆炸,知识的更新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这种变化,一定会诞生新的教育方式,一定会带来教育方式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将是职业教育、自主学习和企业大学对学历教育(主要表现为出国留学和高考)这条主干道的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