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发展,困难在哪里?


  从数据上看第一阶段的圈地运动,似乎成效显著。两年前,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宣布,至2015年岁末,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千县万村’项目刚刚踏过了第一个里程碑,在全国范围内所覆盖的农村淘宝村刚刚超过了1万个。于2014年10月,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战略,阿里计划在未来3至5年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而另一个主角京东,在2014年就推出了京东家电的县级加盟店——京东帮服务店,提供配送、安装、维修、保养、置换等全套家电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截至2016年,京东帮服务店开店1731家。

  那么2017年农村电商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如何走出去呢?

  首先:打破认知隔阂。农村包括夹在与大城市中间的县乡镇,整体对现代商业的认知极其有限。不了解大城市的消费需求,做起农村电商来就会牛唇不对马嘴。刚过去的春节里,朋友圈流传了许多有关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摩擦的文章。这些从农村成长最后在大城市里打拼的人,尚且不能适应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何况从不出村及从不进村的两群人呢。

  虽然官方扶持的农村电商产业园有关培训、人才、品牌等东西都有,在许多名牌企业都不知道如何做电商的现在,这些遍布中国的十几万农村电商产业园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有多少事是无用功甚至反作用,根本无法统计。农产品说白了大部分还要销往大城市里,如果两者之间对商业的认知继续隔阂下去,农村电商的未来就不会乐观。

  直接对接双方进行交易,就像让珠三角洲的厂长们绕开海外代理商直接通过跨境电商把产品卖给美国人一样,想一想就觉得可能性不高。这方面不能解决,农村电商真正繁荣的那一天就很难很快到来。

  其次:教育城市消费者主动接纳本国农产品。不仅如此,中国城市消费者对自己国家的工业品接受度都不怎么乐观,比如去年发生的中国去日本抢购马桶盖,杭州市市长张鸿铭还针对此科普了一下,这些马桶盖其实是杭州制造。这背后折射的是什么?是整个消费群体对本国产品接纳度的问题,连我们的工业品都遭受这样的待遇。非标品的农产品(只谈中高端层面,必需品方面没有讨论意义)的境遇就更是如此,以往中国经济消费特征是满足基本需求,未来消费特征是体验至上,以往农产品可以靠低价抢占市场,未来想要在农村电商做升级,城市消费者不能真正的从心里接纳的话,一切都会划为白费。

  最后,构建中国农产品信任体系。如今本人从超市里买回菜来,不拿水冲不敢吃,怕有毒药残留。前几个月塑料毒大米的短视频在微信群里疯传,现在买来大米都要先用打火机烤一下,看到不是塑料“造”的才放心。而就在前几日,塑料袋紫菜的传闻被各大卫视争相报道,这么愚蠢的谣言,竟然闹到要北京市食药监局的人来辟谣的份。现在农村电商被大力支持,但这种并未公开说出来的各种不信任是很普遍的,解决不了信任问题,一切都是扯淡。如果农村电商打不出品牌来,利用电商扶贫三农的想法,推进起来会异常困难。

  我觉得以上三个问题,以往淘宝引以为傲的评价体系、京东直营模式建立信任的方式,在农村电商方面是很难进行复制。一旦信任得以建立,淘宝催生的天猫及京东的第三方商场发展起来就顺风顺水。因此,农村电商未来解决走出去的重点,还是在品牌打造上。如阳澄湖大闸蟹、东北大米、新疆哈密瓜这样带有地域色彩的品牌,对各地的农产品的外销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另外中国也缺乏类似褚橙这样的企业,相比各地消耗巨大补贴的农村电商产业园,这类品牌驱动的农产品电商企业的价值要更高。

  最重要的是,缺一个类似工业产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样的东西,如果消费者在农村电商上购买产品时,能有一个这样的认证解决选择的困难,这样就会大大刺激消费者对地域农产品的电商交易。一号文件下农村电商新发展势头来了,虽然在摸索的过程里问题不断,但在官方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下,可为农村带来致富通道的农村电商,未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