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出身清华经管后来搞了西方哲学的卿文光先生,他这样评价经济学,以经济学为例,如果把经济学中取自会计、金融、财政这几门技术性学科的东西拿走,再把取自常识(比如人人自私、效用递减等)和数学中的东西拿走,经济学就什么都没有了。会计、金融、财政当然不是伪科学,它们都是有自己的干货或硬东西的。它们不是伪科学的原因是,它们本来就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而是社会技术,这种社会技术来自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所以想掌握会计、金融、财政知识,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只能靠实践;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在大学中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学懂多少会计、财政、金融知识。所以说会计、财政、金融不是科学而是经验技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来自经验的积累,后者则在超验的纯粹理性中有根据。经济学的另两个来源是经验常识和数学,前者如人性自私效用递减之类,后者的表现是,当今西方经济学大肆玩弄数学。以上讨论证明,实证社会科学(如经济学)领域的所谓专家学者教授基本都是没有学术能力思维能力的人,有学术能力思维能力的人对这种在纯粹理性中没有根基的伪科学会有本能的反感,这种人是不会忍受这种伪科学的。显然,当今大学的很多堂而皇之的正规“学术”、“科学”很多是伪科学,大学中的很多专家教授,甚至某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没有什么学术能力思维能力的。这是当今大学和学术界的耻辱。我苗实认为,他好像只是学习过经济学,但是极有可能没有深入研究。毕竟,经济学,在现代意义上已经抽象化,上升为理论了,而并非单纯经验或实用技术。更进一步讲,经济学,如果没有理论研究,我也不会痴迷经济学整整二十年,还依然如饥似渴,恋恋不舍。毕竟,我是天生有理论偏好的人,甚至离开理论就找不到存在感的人。当然,尽管经济学表面上看,与经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实质上是形而上的东西,有大用而无小用。譬如,在中国,你在体制内,尤其是政府的领域之内,经济学这门关于国计民生的学问,就可以制定各种政策,调节国民经济。那么,自身的价值自然不菲。次之,在投资公司做分析师或在大学教书育人,收入也不错。但是,你如果在体制外,尤其是做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的实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也就是就挣钱而言,相当不容易。总之,经济学,既是科学,也是技术,更是艺术,尤其在政府或企业的层面上。前几天,我就卿文光先生的这个经济学个人评价,特别咨询林毅夫老师,极有可能他太忙了,没有具体作答。
在《卿文光:我是怎么学起哲学来的》一文中,卿文光先生写道,我在转行前的经历并非完全不值一提。我1986年毕业时获优良毕业生称号,毕业论文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并免试推荐至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读研。科学院毕业后,我1990年3月考回母校经管学院读技术经济学博士,期间还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我开始对哲学感兴趣,并动了转行念头,是在读硕士不久的1987年。转行费了11年才成功,所付出的代价,不仅是牺牲我原先已初有成就的专业和在此领域可以期望的美好前程,更多的是这11年我为了学哲学、为了转行在身心两方面所付出的极大艰辛。那么,我为什么要不顾一切地转行学哲学呢?简单原因可说是,是天赋性情使然。除了在硕士期间学了点数学外,转行前我一直是经管类专业。我们知道,经管类专业不是纯学术,它更多地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对此我在本科读书时就初步意识到了。这一领域的另一特点是,从事该专业的人,都应擅长和人打交道,因此,爱钻牛角尖的人,爱穷根究底的人,固执于理想和原则的人,是不适合从事这类专业的。我意识到,我的性情、性格决定了我更适合做纯学术研究,我只能以纯学术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自我对哲学感兴趣后不久,对它就有强烈的自信。我苗实认为,他说转行用了11年时间,是可信的。毕竟,我自己从物理学转行经济学,也用了相当长的时间,也有十几年吧。至于他说,爱钻牛角尖的人,爱穷根究底的人,固执于理想和原则的人,是不适合从事这类专业的。但是,我恰恰是爱钻牛角尖的人,爱穷根究底的人,固执于理想和原则的人,从事这类专业的。在我看来,他当时由于转而痴迷哲学的缘故,极有可能对原专业认识极为片面,有点盲人摸象,甚至有严重误解。但是,完全可以理解,设身处地,我也会如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经济学其实有哲学的特质,富有道的高度,不只是数理经济学或计量经济学。当然,尽管我与卿文光先生存在某些观点的小分歧,但是我们也有一个大的共同点,热衷学问,爱钻牛角尖,爱穷根究底,固执于理想和原则。
卿文光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1986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免试推荐),1989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5年工学博士结业。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导师杨祖陶、邓晓芒先生,现任教于黑龙江大学哲学院。主要研究领域: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西哲学比较,在《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论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