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培养模式非改不可


柴福洪

 

201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31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工信部长苗圩在《中国制造2025与推进结构性改革》分论坛上说:“中国不需要每年800万毕业生都去做工程师、科学家。”“确实,现在我们遇到一个情况,每年政府要对接近800万大学毕业生花很多的精力,为他们的就业想办法。但是同时我们制造业里面,特别是具有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这个队伍市场极缺。”

中国不仅经济结构出三大失衡(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语):实体经济内部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失衡;实体经济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失衡。而且,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失衡的。人才失衡是高等教育普、职教育机构量比失衡,普教和职教内部教学内容更是失衡的。

高等教育普、职教育机构量比失衡。是指普本教育学校数量太大,远远超过社会人才需求。而社会需求量大的有“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极缺”。这一现象既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意识影响,又有“人往高处走”的心理影响,更有教育部不考虑社会需求,一味地满足考生需要的主观错误政策导向的影响。1999年扩招后新成立的普本高校,本应是培养“有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工人”,却全部去培养“工程师、科学家”,其实,其中绝大多数进入扩招后新成立的普本高校考生就不是“工程师、科学家”的料。

普教和职教内部教学内容更是失衡。而1999年后成立的高职院校,限制在专科层次。专科高职本是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却硬是要把学生往精英人才方向培养,虽然文件上的指导思想不是,但教学实践过程大量存在精英人才培养方法。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即职业教育只有让企业来办,不能由政府办,模式是政府出钱让企业培养人才。除此之外,再没什么别的好办法。德国的方法就是行业协会培养职业人才,把德国的经验“中国化”就是学校所有权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民营的,学校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企业”,让企业人说了算。

高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有“中央人才培养模式政策、体制改革”才能实现。即:政府按生均拨款出钱,把1999年后成立的所有高等院校交由规模以上企业管理,压缩1999年前成立的普本高校招生规模,一步恢复到扩招前水平。中国的人才失衡状态才能改善。

 

 

                                             201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