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理论中,一般假设人们的决策基于理性,也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也是衡量决策是否经济的指标。在行为经济学看来,很多时候人们并非如此,而且从人的认知结构去看也是如此,比如人们确实对动态的过程比较关注,但对变化缓慢的事物往往忽视,虽然现在心理学已不热衷于这一点。
房地产火爆的这些年里,人们买涨不买跌,一般分析认为这是基于人们的预期加强的一种现象,但是更进一步讲,人们一方面促成这种可以预期的市场景象,另一方面在人们对自我财富获得进一步肯定之后会增强主观意识,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没有结合到经济解释。正是人们在商品价格变化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不同才形成市场之所以为市场,均衡人们之间的景气。
人们的经济决策也并非完全是基于广泛的讨论来达成,即使如此也并非能够有充分理性的结果。所以人们对比例、差距、先入为主的意识特别敏感,相对的概念比绝对的事实更能促进人们形成目标,也极其容易形成错误的判断。一件商品的价格由5元升为10元,提价100%,另一件商品的价格由100元升为150元,提价50%,后者更容易达成交易,人们有经济需求却更容易为这些相对的数据所左右而评估需求的可行性。公共产品在无私有商品参照的时候绝对为人们所服从,但是如果存在参照,极易化公为私,可分割、且能为私人所拥有、能够变现为一种价值,这些属性将使得公共产品遭受损失,现在时下的ofo小黄车丢失即为一例。
人们获得财产的效用要明显小于损失财产的效用,如果有一种机会50%的比例会使得自己增加100元,也有50%的比例让自己减少100元,人们绝不会采取行动,因为后者效用更大,已经存在的总比不确定的要更有价值。当我们以此分析人们更广泛的接受最低工资制,也就顺理成章了。虽然这一经济举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反复证明并不利于弱势群体保障自己的权益,相反会增加他们的失业,但是这一举措带给人们名义上或者一时间收入的增加将大大高于可能的、不定什么时间发生的失业。
人们也往往由从众心理做出决策,如果一家店门前排起长长的队伍,人们也会选择机会尝试一下这家店里的商品,当然失望者众,他人的偏好、乐趣绝非就是自己的偏好,但是人们在对照间会尝试发掘可能的偏好。风投中的跟投也有这种现象,而且如果发现有相对自己分量而言的巨额的投资额,就会将他人的决策和分析直接拿来,一旦遭遇失败,责任担当上相对会轻松一些。但这绝非理性的经济行为,也许自身比他人损失更为惨重。
当然,理性并非由个人、单独的事务所能体现,这是庞杂、广泛联系的经济体才能体现的,但是后者也绝非就是完全理性的,人们可以从众多的经济行为中提炼、发现理性的经济决策准则,但事到临头,独立的思想往往由认知结构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