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好转不适宜盲目乐观


     有评论文章指出,新任银监会主席讲话释放了银行经营状况好转信号,让全社会对银行持乐观支持态度。银行业经营向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郭主席主要从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拨备覆盖率高、利润止跌企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如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1.91%,较上年末下降了0.02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65万亿元,同比增长3.54%,整个银行业实现净利润超过2万亿元。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0.98%,平均资本利润率 13.38%, 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2.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76.4%,贷款拨备率3.08%,资本充足率13.28%,均与上年基本 持平。

   虽然中国银行业总体风险依然可控,但是要说银行业经营状况好转可能并不客观,作者只是引用了数据好的一面,而没有引用不好数据的一面,有点以偏概全的味道。笔者根据16年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进行适当的阐释梳理。
  首先资产利润率水平继续下降,说明银行单位资本的收益率下降,说明盈利能力继续下降,主要是随着央行不断降息,净息差不断缩窄,银行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2016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同比下降0.12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3.38%,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再同15年三季度比较一番,差距更是大得很,而且下跌趋势没有停止,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925亿元,同比增长2.21%2015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0%,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6.68%,同比下降3.11个百分点。
   其次是整体银行营业利润增加3.54%,并不是银行盈利能力增加所致,也不是银行资产质量改善所致,而是银行资产扩张所致,这样的盈利增加是不可持续的,16年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2016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86.6万亿元,占比37.3%,同比增长10.8%;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3.5万亿元,占比18.7%,同比增长17.5%,非常明显,资产扩张的规模远大于营业利润增加,说明银行资产扩张部分盈利转化为不良贷用于核销了,银行是以规模扩张来掩饰过往的不良资产,或者是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了,只能通过规模扩张来弥补损失,因此营业利润增加不能简单的与银行经营转好挂钩,一旦银行资产规模扩张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利润增加就可能露出原型,甚至出现显著的负增长。
    从单个银行来说,有的银行四季度的净利润下滑还是十分明显的,浦发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下降。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浦发银行实现净利润124.17亿元,而在第三季度浦发银行实现净利润139.12亿元,当然其中有派发优先股的因素,但也说明银行发行优先股已经开始蚕食银行业利润,中国银行业可没有少发优先股,后市对银行业利润影响将逐渐显现。最近得到市场恶炒的江阴银行经营状况也没有改善,

1月25日江阴银行披露2016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69亿元,同比下降1.4%;实现净利润7.78亿元,同比下降4.42%。2016年末不良贷款率2.41%,较报告期初上升0.24个百分点。

 

     实际上也有集中核销不良贷的因素在内,虽然加大核销,浦发银行不良贷依然小幅升高。不良贷款率1.89%,较上年末上升0.33个百分点。浦发银行是业内公认的优质银行,不良贷尚且小幅升高,其小幅升高更加显示浦发银行的财务真实性,更加令人尊敬,整个银行业不良贷下降其中是不是有财务腾挪因素在内呢?就是银监会新任主席也承认银行业有掩盖不良贷的问题,但补充了一句,就是彻底暴露也不会有大的影响,这可能是一种官方的安慰。
   三是不良贷率减少不是资产质量的改善,而是做大分母的结果,不良贷款依然增加,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比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但是不良贷下降不是银行资产质量的改善,而是银行加码放贷的结果,因为不良贷依然出现增加,而没有出现减少,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1512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83亿元,说明不良贷率下降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一种稀释结果,不是分子在减少,而是分母在增加,银行资产质量依然在下降通道之中,只有不良贷数出现减少才是银行经营好转的标志。
    四是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5%,较上季末下降0.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25%,较上季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28%,较上季末下降0.03个百分点。不管何种原因引起资本充足率降低,中国银行业再融资需求依然很大,从排队IPO银行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很多公司都急着补充资本金。
 五是 中国银行业依然靠量取胜,依然依靠信贷规模取胜,实现的是资产扩张之路,希望通过资产快速扩张,做大规模,稀释不良资产,银行业依然没有找准自己的 定位,实现经营的多元化, 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2016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86.6万亿元,占比37.3%,同比增长10.8%;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3.5万亿元,占比18.7%,同比增长17.5%。
  就未来银行业经营环境而言,依然面临很多挑战,一个是金融脱媒继续,目前银行传统支付领域遭遇支付宝、微信支付、红包等互联网金融科技严重挤占,传统的水电费、通信费都可以使用互联网支付,超市购物、快递费用、外卖等均可以微信支付宝支付,传统盈利空间减少,银行手续费增加空间已经很难打开。
  其次是地产调控面临诸多变数,而银行业在地产方面的投入非常巨大,16年45%新增贷款在住房抵押,可想而知,银行在地产投资方面投入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目前地产调控越来越强,地产价格出现小幅下跌,一旦跌幅加大,某些激进地产商将面临资金断裂风险,地产行业风险就会显露,14和15年出现了一波地产商跑路潮,让银行深受其苦,一旦再度出现地产商跑路,银行岂能幸免,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高度关注杠杆高企的中小房企的不良贷演变。
   三是钢铁等传统行业的去产能风险没有完全暴露,去产能引发的贷款损失可能将持续出现,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压缩1--1.5万吨钢铁产能,5亿吨煤炭产能,其中银行贷款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何保证信贷资金安全不成为不良贷是一个天大难题,如果按照10亿吨钢铁产能负债3万亿,粗略测算1亿~1.5亿吨产能的负债规模至少应该3000亿-4500亿元。,被淘汰钢厂应该都是经营环境不好的企业,负债高甚至资不抵债,银行贷款如何保证安全,一旦全部采用市场方式解决国家又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恶意逃债将成为银行业难以承载之痛。
    四是债券置换和某些地方债务违约也在吞噬银行利润, 地方债券置换目的就是减少财政负担,但一枚硬币总是有正反两方面内容,地方政府负担轻了,银行利益自然就少了,按照目前利率水平,地方债务银行信贷利率大约是6-7%,有的更高一点,但债务置换后债券的利率水平就很低了,大约只有3%多不到4%,而且流动性较差,银行要兑现难度较大,按照15.4万亿元存量债务测算,对银行来说债券置换以后将存在5000亿元的利差损失,而目前整个银行利润只有1.65万亿元,地方债置换损失就相当于银行利润的30%。虽然债务置换减轻了部分地方负担,但有评论指出置换后仍有部分规模的贷款投入到与地方政府相关的建设项目中,可能会导致债务总量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如果部分低层级政府的收入增长与债务增长的偏离度过大,则这些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将会受到不小挑战。
  五是随着再融资新规出台,银行利用上市平台获得股权融资的机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少,资产扩张步伐得到控制,想做大分母的方式稀释不良贷越来越难,只能通过控制分子的方式来化解不良贷。
  六是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是大量中小银行不断上市募集资本金,并加速营业网点布局,争夺有限的存款资源和争夺有限的贷款资源,导致存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下降,银行盈利能力自然下降。
  因此笔者认为银行业未来经营依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不能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