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劳动生产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第一、就整个社会而言,根据商品单位价值与单位劳动时间成正比、生产力与单位劳动时间成反比的论述,当前大力发展劳动生产力,可以通过降低单位商品劳动时间的方式,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以实现为社会提供更多“价廉物美”商品的目的。同时,对于社会急需的商品,通过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商品,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第二、就一个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以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其商品出售却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确定的价值来进行销售,企业由此可以获得超额价值。就此而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也是推动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的最主要推动力。
(二)提高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
总体来看,由于提高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商品使用价值总量的提高,当前要以最小的产出实现最大的产出,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通过“价廉物美”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供给,使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就必须着力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言之,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前所述,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当然,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工人的概念和内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工人不但包括从事制造业的体力劳动者,而且还包括从事文化、艺术等脑力工作者。理论上而言,凡是通过自身体力和脑力劳动与原材料等其它生产要素直接相结合,生产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非农业制造品的个人,这里都可以统称为工人。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就必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居民的职业技术水平。理论上而言,从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来看,不同职业教育的内容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投入模式,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职业教育的投入渠道。理论上而言,基础性职业教育应该由国家来进行投入,其主要理论依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公共产品理论来看,一般而言,公共产品带有收益的不可分割性、效应的外溢性以及消费的非排他性等特征,而从基础职业教育所产生的效果来看,通过基础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居民的职业技术水平,为其它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职业技术人才支持。虽然基础职业教育具有推动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作用,但是从基础职业教育的具体受益对象来看,由于在基础职业教育阶段,受教育者主要接受基础技术理论以及技术操作的学习,因此,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的所有企业,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企业。当然,基础职业教育者在学成之后一般都会就业,但是,其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在于接受的基础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技术理论基础和技术操作能力,才能被企业聘用。况且,一些没有被聘用的基础职业教育者也在很大程度充当了技术工人产业后备军的角色,为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储备,以此保证了社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就此而言,基础职业教育带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征,应该由财政来进行公共投入。
第二、从一国人力资源理论来看,理论上而言,在后续劳动力的生理需求由家庭负担之外,劳动力成人之后进入社会生产领域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则应该由国家来进行负担,因为政府的税收收入主要来自于一国全体纳税人,因此,其有义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源储备;此外,政府通过举办基础职业教育活动培养的技术熟练工人,在未来生产中可以创造新的增量价值,这部分增量价值通过税收等形式,足以补偿政府当初对于基础职业教育的投入。从人力资源理论来看,一般而言,一国拥有的人力资源,在其从事生产的生命周期内,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不但能够满足自身及其家庭的生存需要,而且还必须有一定的剩余,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才能通过代际的不断积累,实现社会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使人类生产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类自身的繁衍行为,还表现为社会再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2)专业技术职业教育的投入渠道。对于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而言,由于专业技术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某一行业或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相关,并且专业技术一般都是建立在基础职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因此,专业技术教育具有明显的私人产品特征,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通过对从事本企业产品生产员工的技术培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技术熟练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最终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由于专业技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应由企业或行业以私人产品的方式来自费投入。虽然企业对于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投入,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是,从专业技术投入效果来看,企业员工经过专业技术教育之后,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带来较多的收益。退而言之,由于专业技术职业教育属于企业投入的私人产品,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投入成本与收益的条件约束,企业只有在确定其对于专业技术职业教育投入所取得的收益大于其投入成本时,才会开办专业技术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