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炙手可热的消费级无人机随着资本的“退烧”而逐渐陷入了困境,而相反的,行业级无人机因为市场广阔,目前还是“蓝海”一片的状态,或许将为如今的无人机行业带来第二春。
消费级无人机的困境
近两年消费级无人机风头正劲,尤其在深圳,它是出口商品中增长最为强劲的一员。仅2016年深圳市无人机出口价值就高达54.7亿元人民币,与2015年相比增长76.9%。
但再起风光的背后同样也是暗流涌动,裁员、破产、倒闭……消费级无人机的负面信息同样不断。资本急流勇退,巨头企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中小初创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
行业级无人机的机遇
随着消费级无人机的“退烧”,人们开始将更多的目光看向了行业级无人机。
与消费级无人机几乎只用作玩具和摄影工具不同,行业级无人机早已从农林喷洒的领域扩张到植被保护、安防巡逻、工业巡检、野生动物保护、物流配送等更为广阔的领域,而众多的应用领域使得行业级无人机对于未来拥有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
更重要的是行业级无人机在国内起步晚,企业间差距不那么明显,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让更多的企业看到了突围的希望所在。
行业级无人机的痛点
行业级无人机的发展空间虽然比消费级无人机要大,但由于其对技术和服务的要求高,所以想要取得成功难度也不比消费级无人机小。
首先是产品本身,行业级无人机要面对的工作场景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其本身在抗辐射、抗干扰,抗风雨、续航、精准度等性能方面要更进一步。
而行业级无人机的另一个门槛是技术平台。由于其价格普遍昂贵,用户投资较大,所以都会希望有一个长期稳定可靠的技术平台来保证产品一定的延续性。
还有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对无人机设备、空域和无人机操作人员的管理模式,未来一旦通用的法律规章出台,势必对其产生不确定的冲击。
不过从目前来看,行业级无人机正呈现这一种良性发展态势,让无人机行业迎来不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