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有着 “改革试验区”之称,在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的改革之路上,依然是先行先试者。
2013年,铜陵市将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和新农合进行了整合。3年来,铜陵市实现了医保待遇、信息系统、基金管理的统一,经办机构和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各项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稳中有升,群众就医更加便捷。
“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几年来,我们全力以赴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并轨的各项工作,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百姓的期待。”铜陵市人社局局长王振华说。
全力以赴勇探改革路
铜陵市是安徽省医改的试点城市,早在2003年即开始新农合试点,2007年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然而,两项制度分属卫生、人社部门管理,运行多年出现了不少问题。
“两项制度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信息不能共享,无法解决居民重复参保、财政重复补贴、重复享受待遇等问题, 极大地影响了医疗保险公平性。”铜陵市社保中心主任崔前进说,两项制度管理分割,形成两套经办机构、两套信息系统,资源分散,人力和财力重复投入, 管理服务成本增加、效率降低。
面对群众的呼声, 从2012年7月开始,铜陵市展开前期筹备工作,调研走访、座谈商讨,仔细比对、精心测算,改革方案几经修改调整,既要确保整合后参保群众的待遇不降低,又要确保医保基金运行安全。
2013年,铜陵市启动医保城乡并轨改革,不到半年的时间,该市就建立起统一的筹资机制,统一了医保待遇、信息系统、基金管理,整合了经办机构,经办机构统一制定工作流程,实施一站式服务,按并轨后的政策开展待遇审核支付工作,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稳慎走好改革每一步
怎样推动职能的有序对接?怎样实现机构的有效整合?怎样保障群众利益最大化?这是铜陵市城乡医保一体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稳” “准” “实”,是铜陵市此次改革的关键词。
统一信息系统、统一基金管理,加强就医管理和费用结算,完善相关政策,这一系列措施让铜陵医保城乡统筹改革成效显著。
“制度并轨后,居民医疗保障水平稳中有升,农村参保居民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促进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居民就医更加方便。”铜陵市社保中心副主任杨可俊说,这些都是改革成果中最直接的体现。
并轨后,铜陵市城乡居民医保统一执行城镇职工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农村居民可报销药品目录从原新农合的1128种增加到2397种,农村居民住院医疗费用的药占比由并轨前的30%提高到36.7%,进一步满足了农村居民的用药需求。
据铜陵市社保中心城乡居民医保科科长周劲介绍,制度并轨后的另一大成效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复参保的难题。并轨前,铜陵市城乡居民共参保50.39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8.57万人、新农合参保31.82万人。并轨后,该市通过对参保人员身份信息比对,减少重复参保人员2.5万人,减少了各级财政补助支出。
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中
作为铜陵市人社局信息中心主任,胡成峰是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信息系统是医保城乡统筹的一个基础, 也是服务质量的最直接体现。”胡成峰说,统一信息系统,难点不仅在于要将市、县原来分属的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系统整合起来,还在于怎样让基层经办人员尽快熟悉、自如地运用新的系统。
“当时对基层人员的培训量非常大,不仅要帮助他们尽快熟练地使用新系统,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好心态,这是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重要基础。”铜陵市社保中心医务监管科徐宝民科长说,尤其是要疏通乡镇卫生院医生等基层经办人员面对新系统、新程序时思想上的畏难情绪,要帮助他们尽快提高服务质量。
胡成峰说,最让他难忘的是,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每一位同志不叫苦不说累,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新系统上线的那段时间,正赶上城市周边大规模建设,用电骤增,有时候碰上雷雨等恶劣天气,会发生异常停电,为了确保群众24小时都能刷卡就医,我们都是24小时值班,以备随时抢修,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胡成峰说,正是大家齐心协力,才让新系统顺利运行,让基层经办真正实现一条线。
如今,铜陵市城乡居民随时都能实现 “一卡在手,就医便捷”。 “群众得到了实惠,我们的辛苦都值了!”胡成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