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污蔑穷孩子之死
原标题:谁在污辱穷大学生之死
2012年,媒体纷纷报道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饿死了一个大学生,这些年,看到了很多离奇的事情,钱多的人不知道钱怎么花,没钱的人买斤青菜心里也要谋算很久,习惯了,也就麻木,甚至听到有乞丐冻死,有谁在南方没路费回家故意违法让警察带回来,又有谁谁疯掉,真的麻木了,心头酸一阵子也就过去了,但是,听到有穷大学生给活活饿死,直到今天,心里依然很难受,因为我是十堰人,也是大学毕业,也是穷孩子。
郧县农村大学生宅家十四年饿死,最早由北京晨报报道。
宅死家中谁该负责?
他叫王小林,生于1970年,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6组人。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饭,最终被人发现“宅”死家中,疑是饿死。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去世的。(3月19日《北京晨报》)
这一新闻引起网友广泛而热烈议论,在全国媒体质疑农村大学生宅家十四之死真正原因之时,湖北一系列媒体随即展开的一系列报道中,将王小林之死归咎于大学教育德育的缺失,并称王小林毕业后分配了工作,却辞职不干。相继有《大学生放弃工作宅死家中》、《懒大学生拒绝工作宅家十四年》、《大学生不愿工作饿死家中》等文章出现,称王小林“对分配工作不满意辞职回家”,“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将母亲打成骨折”,作如此报道的记者如长江商报记者梓博等。
究竟是王小林不接受工作,还是王小林得不到工作,究竟是王小林不肯融入社会,还是王小林受到了不当的排斥?
新报记者刘超群赴郧县做了采访,在《王小林 曾经还想当个老师》一文中写道,1970年出生的王小林,此时已26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按照何宗平的说法,当时他的学历太高,适龄女孩家长都怕与他不相配。可刘湾村何书记则不这么认为,“在学校教学时,学校就发现他不对劲,所以把他给辞退了。也就没人敢把女儿嫁给他了。”“5年前,当地媒体得知他的事情后,曾采访过他。事后,他对何宗平说,他想去当老师,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这才是事实的真相,并非王小林主动辞职,而是“被下岗”了。王小林失业十四年,真相是得不到工作。而一些媒体刻意放大王小林的“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身份,借以制造其从优秀学生到悲剧性死亡的巨大落差,让人联想到高分低能,好逸恶劳,不知道回报,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不名誉的词汇,这其中的用意何在?
某些媒体不仅将王小林失业十四年的真相做了歪曲报道,而且将一个贫困地区穷孩子失业后的生活潦倒做了大量描述,如报道王小林吃生菜,许多天不出门不吃饭,对王小林亲人的态度,也没有做如实报道,比如称家人一直惯着王小林,这更加深了不明真相观众的错误印象。
这些歪曲事实的报道最终将王小林的死归于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不能适应社会,只能被淘汰。
长江商报记者梓博甚至在文中称,王小林的姐姐嚎啕大哭,平缓心绪后说:“我现在的心情很不好,对弟弟的死非常痛心。14年啊,我的心一直在痛。如果人有来世的话,我希望他做一个能劳动的人,能自食其力。”一个不能公诸于世的惨剧, 在虚假的文字和借用痛者眼泪编造的谎言下,变成了一个懒惰者饿死的荒唐剧。
事实的真相是,家人并没有说王小林不能自食其力,“死已经死了,说什么也没用。这样大家都安生了。”这才是王小林姐姐的原话,也唯有这样的善良本份的人家,才会莫名承受不可承受之痛。
王小林曾经是优秀的,为什么会被解职呢?王小林为什么苦闷地极不情愿在家里干农活呢?真是中国人,就懂得这其中的道理。
农村的学生,求职有多难哪,不说那个年代信息有多闭塞,不说有没有关系,就是筹措一点外出的路费都是难事。十几年前的农村,正是三提五统苛捐杂税压得农民喘不出来气的年代,别说种田能糊口,就是外出打上一年工,也未必交得上国税地费。难以还原王小林对于教师这份工作的热爱,但他做的努力却是可以查证,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刻苦勤奋,直到大学毕业,成绩一直保持在非常优秀的级别,这不是一般的努力,任何一个破烂不堪的社会,都应当对一个穷孩子的这份努力负起责任,至少,应当满足他做一名人民教师的心愿。
王小林毕业于荆州师范学院,这只是一个四类师范院校,对一个穷家孩子来说,所想所为,不过就是想当一名教师。也只有那些真正好逸恶劳偷奸耍滑的人,才会因小小的成绩变得狂妄,并将种种阴暗的心理,强加于优秀者身上。王小林就业又失业的时候,准确地说,是1998年,十堰,也是我的生活的地方,未曾听说大学生做了教师,又很快被辞掉,而且是专业师范学院毕业的。在十堰,“七姑八婶”“情人小蜜”充斥每个单位,不称职混饭吃的比比皆是,一个优秀的师范本科生,在这个系统纵使说不上出类拔萃,也不至于落到因能力不济而被下岗。至到今天,在失业下岗普遍成为社会通病,无人去关心并追究某个“被下岗”“被失业”个案的时候,王小林“被下岗”才半遮半掩地暴露出来,傻瓜也应该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一个被世俗和某些人故意打压的优秀人才,甚至可能得罪了小人的优秀人才,直到活活饿死,仍然被人别有用心地称作饿死鬼。
穷学生现在找工作越来越难了,与郧县邻近的郧西县,一个事业编卖到十万元,明码标价。
王小林毕业那个年代,对穷孩子相对公平,毕竟好坏会分配一个工作,但是,这世道,想好好工作,想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地工作,实在太难。在国营单位,领导考察一个人的重点不是在于才干,不在于诚实,而是在于是否对自己忠心,在私企小个体,不会坑蒙拐骗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个别人更是以封建王候自居,以资本家豪强自居,广结势力,培植亲信爪牙。把持着用人大权的官员,衡量忠心与否,在今天来得很直接,那就是送不送红包。你给红包,我给你工作,市场经济交易法则,在十堰的官场人事部门,是铁律。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良知回归的副作用如果是利益受损,那意味着追求真善美的人群没有任何出路,底层民众没有出路。这样的逆淘汰现象已经遍布各行各业。有人归纳出当下中国存在10种“逆淘汰”现象,包括财富逆淘汰、经营逆淘汰、人才逆淘汰、官场逆淘汰、行政逆淘汰、机构逆淘汰、改革逆淘汰、体制逆淘汰、学术逆淘汰、道德逆淘汰。
领导的一怒一嗔就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是现行的社会规则。一个人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一群人的命运,这种不正常具体说来,就是逆淘汰现象。王小林曾是优秀的,他自然有自己的见解,这自然会与领导产生龃龉。表面上这种龃龉被解读为不满领导,实际上制度不合理,当一个有主见的人不能表达他的见解时,或者被刻意的打压,这是多么痛苦,甚至于不能保全一份糊口的饭碗,王小林最终是干不成回家了,而俯首帖耳的人似乎又找到了一个可以自我安慰以及自我吹嘘的反面教材。
这是一堵厚厚的墙,是任何一个穷大学生无法冲破的墙。几千年养成的奴性和求生本能,大多数穷学生选择了避让,另寻其它的谋生路。但王小林是优秀的,因为他作出了与众不同的反抗,敢于用生命去反抗不合理,而不是避让,所以,王小林是优秀的。很可惜,这种反抗很微弱,甚至被歪曲为“懒惰”。
如果王小林真像有些媒体说的那样“懒惰”,不愿做事,一个穷大学生宁肯饿死也不肯融入这个社会,那这个社会又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呢? 说假者显然没有想到这一层。
人才得不到社会的合理利用,因为贫穷就要承受各种各样的辱弄,连死也不例外,操捏着别人命运的人,操持着话语权的人,可以为所欲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一个穷大学生饿死,各种人都可以尽情污蔑,当然包括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比如对啃老族不满的父母们,对大学生不满的低学历阶层,对教育庸俗逐利不满的评论家们。没人来追究污蔑穷人的责任,更没人来追究穷人饿死的责任,穷人饿死是自身的罪恶,在暴发户的道德观里,贫穷就是罪恶,鲁迅对这种小人是这样描述的,“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
今天的王小林让我想起了2002年跳车死去的李腊英,李腊英,湖北十堰一名普通村妇,夫妇二人在新缰打工。一辆公交车避让李腊英过马路刹车,车上一女乘客的蛋糕被坐塌,车上的人把李腊英拽上车,李腊英惊慌愤怒之下,选择的是跳车而亡。
李腊英王小林之死,与死者心理道德有什么关系呢?与学历有什么关系呢?砖家叫兽们大谈死者的心理健康承受能力,这全是扯蛋。一个穷大学生因为没有工作因为追求心中的理想和公道最终饿死,一个打工妹为拒赔一块蛋糕而跳车丧命,生命演绎悲凄荒诞的控诉,撼动不了这些人皮兽残忍的心肠,将穷人置于不要命的地步,他们表面上羞辱耻笑这种不畏死的抗议,内心却是无比恐惧。
在这些谎言和污蔑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既得利益者对不合理秩序的无耻维护,也看到了既得利益者对羊族从生存的压迫到精神的摧残,用尽手段。
没有工作的权利,谈不上罢工的权利,没有说话的权利,谈不上岸然礼仪,小人的统治法则往往很实用。王小林的饿死,我宁愿相信那是在用一种倔强无声的方式抗议,这是很容易就可以想到的悲惨过程,失去工作,承受心灵的煎熬和小人的羞辱,而又没有正常的申诉渠道,愤怒,特别是优秀的个体爆发愤怒,在这个讲中庸讲和谐的土地上,后果很严重。开始也许仅仅是抗议,王小林也哀求过,一直没人理睬,拖了十四年活活饿死,一场漫长痛苦而且冷血残忍的悲剧,在犬吠声中,却演变为一个恃才狂傲的疯子最终成了饿死鬼的荒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