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是东方文明的中心,日本派“遣唐使”学习唐朝文化,是吸纳高端文明的例证;而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则深深刻录了这种文明流淌和扩散的轨迹。但到13世纪,即宋末元初之时,中国皇权统治时期的鼎盛文明开始陷于停顿。西欧则经过9世纪和12世纪的小“复兴”,开始向前迈进。到15世纪,“地理大发现”,接下来是文艺复兴、宗教革命,使西欧进入近代。中国正值兵虚财匮的晚明。到18世纪,西欧在产业革命以后进入启蒙时期和工业化时期。这时的中国,虽经短暂的清康乾盛世,但乾隆后期就开始闭关锁国,嘉庆朝起,更是经济倒退、政治腐败、军事腐败。19世纪,西欧达到资本主义高峰期,中国还在扼杀科学与民主,巨大差距便浮现出来。
很不幸的是,中国的故事是一个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动荡不安的故事。从宏观上说,持续的动荡主要来源于现代工业世界对传统农业世界的征服,来源于一个主流文明对一个衰落文明的挑战,而在现实社会层面则体现为接连不断的列强入侵、内部战争乃至改朝换代(据历史学家统计,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3700次战争,大部分都是内战)。这一切,似乎来自一种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往往与外部敌对势力的“阴谋”无关。
公元元年时中国的人均GDP为450美元(按1990年美元算,与西欧诸国大致相似),在晚清洋务运动发端时也不过仅仅是530美元。即便这个数字表明“中国古代GDP曾在世界领先”,也没有多少实质上的意义。整个人类社会在西欧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的几千年中,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其实变化甚微;因此,无论经历多少次改朝换代的血与火的考验,其中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以及文化内涵并没有发生多少本质性的变革。因此,我们几乎一点儿都不难理解,如今充斥于电视机屏幕里那些多如牛毛的中国古代宫廷戏剧中,同类型的人物和剧情居然可以在清朝之前的各个朝代里尽情穿越而不会令人产生质疑。因为,在收入与生活方式处于静态不变的状况下,剧情中的那些朝代到底叫“汉朝”、“隋朝”、“唐朝”、“宋朝”,还是“元朝”、“明朝”或“清朝”,已经意义不大,至少没有我们自以为是的那么大。
科学技术史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人类已经有几千年的生活历史。但是迄今为止这个地球上80%以上的新技术和新事物,都是在过去的100年中出现的,而且其中的大部分是在二次大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出现的。甚至于今天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新技术、新产品,竟然是在最近五年内出现的。这充分说明,新技术和新事物,创新创智发展,对我们中国多么重要。
(李家成著《潮头诤言》一书中文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