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层层陪同”蒙蔽干部心智


别让“层层陪同”蒙蔽干部心智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已经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常态。但是,“层层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在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里,“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更有甚者认为“接待也是生产力,喝酒更能套近乎”。而很多可有可无的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工作。

  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调研、视察、走访等活动,本来是转作风、接地气、察民情、解民忧的善行善举。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等接待”,“层层陪同”,成了干部下基层的“代名词”或“规定动作”,基层干部为此忙前忙后、不仅身累而且“心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的三令五申、一再要求下,前呼后拥、警车开道等现象明显减少了,但是“层层陪同”的怪现象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也。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中央有明确要求,一些地方也层层下发或转发了《关于规范公务接待管理的实施办法》,并明确提出了上级领导到基层调研,“地方主要负责同志不陪同”的硬性要求,但是相关规定完全落地的并不多见,无论是参与接待安排的工作人员还是地方主要负责同志都觉得心中没底,有的害怕“礼数不周”怠慢领导,有的担心因为接待不周到而埋下隐患以后不好合作,还有的先以高规格“试探”一下上级领导,如果领导“默许”就高规格接待,如果领导明确提出接待从简便从简接待。如此等等的尴尬境遇,暴露出了一些官员头脑中的官本位思维和“媚权”思想还没有彻底根除,必须引起我们深刻警醒,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法者国之公器,官者民之公仆。领导干部是法定的国家干部、人民公仆,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能混淆或颠倒官与民、主与仆的关系,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就应该一头扎进群众之中、深入基层之中,听真声音、真听声音,一旦被“层层陪同”、“层层包装”、“反复排练”、“反复斟酌”,不仅听不到实话、查不到实情,失去了调研的意义,还容易助长官本位思想、蒙蔽科学发展的“眼睛”。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转换思想观念,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始终注重加强政治学习和党性锤炼,切实增强宗旨意识,正确认识官与民、权与法、义与利的关系,摆正自己的位置,坚定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经常性地正心、洗心,不让心智受到蒙蔽,不让心中沾染一丝灰尘。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层层陪同”看似“问题出在下面”,但“根子还在上面”。故此,要让中央八项规定等有关规矩落地,被陪同者是“主要矛盾”,如果上级领导能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谁还会上赶着去殷勤陪同?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率先垂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基层视察调研,一直坚持轻车简从、从简接待,为全党树立了典范。但是,好作风、好榜样,不是用来看的,而是要上行下效、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更新观念,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从每一个细节严起,把“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作为一种新常态,进一步提高执政文化的自觉力,自觉抵制并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全面树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制度管根本,更管长远。但是,再好的制度,不落实都是空摆,不落地都会落空。破除“层层陪同”的困局,不让一些官场“潜规则”蒙蔽干部心智,必须从严从实抓好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在公务接待方面必须要将陪同的前提和规格进行清单化、透明化管理,对搞特殊、要例外者严肃问责,坚决维护纪律和规矩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严格监督制约,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组织、社会媒体的监督和曝光作用,为领导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