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她的秦州皮影戏


  甘肃尚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境内。是一家集中国传统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创新、保护等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文化公司。甘肃尚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为霍向荣。尚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广、开发及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开发,名优产品和工艺美术品销售,艺术品交易;文化艺术交流与策划;展览展示服务;动漫设计、影视策划及咨询;企业形象策划等为主要内容。

  皮影戏,亦叫“影子戏”,或者叫“灯影戏”,也有人称之为“土影戏”。最早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皮影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电影始祖”的美誉,在过去电影、电视等尚未普及的年代,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皮影戏在我国历史悠久,在明朝万历(1573年—1619年)年间已十分盛行,从清朝至清末民初,我国皮影戏艺术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无论是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当然在古城天水秦州,皮影戏的道具多用牛皮材料制作,故又被称为“牛皮灯影子”。秦州是秦人的发祥地,是秦文化的源头,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唱词和唱腔主要以大西北的秦腔为主。因此,以秦腔为主调,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天水民间艺术,便在秦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

       秦州皮影戏大约在明清时就已经十分流行,皮影的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制作时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这种牛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待牛皮煮熟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后即可制作。制作时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然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之后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看上去整体效果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在有些地方也有用硬纸片制作的皮影,但那种皮影挑动不太灵活,而且保存时间不常,几年下来着色容易脱落,浸水容易腐蚀变形,在箱子中收拾不当还容易弄断压褶。因此,秦州早期的材料多数是用牛皮制作,偶尔也用驴皮、羊皮做的,但质量都没有牛皮的坚韧、耐用。要说秦州皮影戏的表演一般是在晚上进行,也有在白天表演的,但其效果就没有晚上那么逼真。台子的搭建相对比较简单,通常是用木头或钢管固定成“井”字形,上面铺上木版,顶部盖上棚布,表演时在台子前方绑上一片不到3平方米的白布或纱布,用灯光照射牛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只有6平方米大小的后台,一般只需二三个演员操纵皮影,其他几名演员除了各自手里的乐器外,还要照顾到一边放着的锣或镲,时而还要在声响的配合下,和着挑动皮影的艺人按照不同的角色,装扮成生旦净丑的腔调唱着秦腔。

       说起皮影,后台看到的皮影颜色暗淡,被夹在一个个大布面夹子里,或者挂在绳子上,演员则根据剧情随时取下来舞动,然而当灯光穿过皮影,白布另一侧显现出来的人物、房屋、用具颜色却异常明艳。虽然如此,可观众对幕后的兴趣非常的大,整个表演过程中,不断有人掀起后台的围帘探头探脑往里看,特别是小孩子,看皮影戏的表演,大多是冲着幕后这个神秘的地方而来。

       秦州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等等。唱词唱腔主要是以传统剧目秦腔戏文(折子戏)为主,也有单本戏和连本戏等剧目。但唱法略有不同,有暗示人们生活中要从善做人,少做伤天害理的坏事,不然死后要受到阴间种种惩罚的剧目《游十殿》;有歌颂美满幸福的爱情剧目《花亭相会》;还有大人小孩子爱看的古典打斗剧目《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连营、草船借箭”,《封神榜》中的“黄河阵”等。另外,还有常见的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牛郎织女》、《水浒传》等等。有的班子在刚开场时,还采用民间曲子、秧歌中“极兴”的腔调,有时还带有搞笑、娱乐的情节。在天水秦州皮影戏六七十年代特别盛行,大凡庙会和节庆期间,在南乡和城郊区域一带,各村都要请最好的皮影戏班来唱几天,一来是图个热闹喜气,二来也是展示自己村子经济实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九十年代的秦州农村经济还不太富裕,逢年过节、庙会期间能够请的起大秦腔班子的乡镇不多,而皮影戏以它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表现手法和经济实惠的表演酬劳,赢得了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接受和欢迎。

       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五月五“端阳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皮影戏便在这里成了重头戏。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全村都沉浸在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此时,男女老少都提着凳子早早的占好位置,只等待皮影戏开演的锣鼓声。正所谓是“你村唱罢转我村,一村唱完走邻村”,皮影班子往往是忙个不亦乐乎,如若哪个村的会长宴请动作稍微迟缓一点,戏班子来村时间紧,错过好日子,这个村也就只好等来年早早下帖了。

       如今,皮影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官方民间各方都来支持,皮影戏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