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蚕”与古安阳(今汉阴石泉)


 最近,在“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了这段历史。一条“鎏金铜蚕” 一下子惊艳了世界。可你是否知道,这“鎏金铜蚕”来历吗?

1984年,石泉池河镇东谭家湾农民谭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时,淘到一条金光灿灿的蚕,周围伴有五铢钱若干。这只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个腹节,昂首吐丝或眠状,体态逼真。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鎏金蚕,是目前我国出土的唯一王府对地方蚕桑奖励的实物,有力地说明了王府对蚕桑业的重视。池河谭家湾毗邻汉阴界牌不到5公里,西汉时石泉、汉阴同归安阳县管辖,佐证了汉阴、石泉在西汉时期桑蚕养殖业盛况。此说明,古安阳养蚕业就很兴盛。由于当时养蚕之风盛行,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因而,有条件以鎏金蚕作奖励纪念品或殉葬品。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能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中国通往西域的商路以“丝绸之路”驰名于世界。

有史料说,东汉时的安阳(古汉阴)达官显贵,把金属雕凿成蚕形,作为钸物,佩带在衣服上或送友人,足见蚕文化己形象化,深入人心。孟子曾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荀子专门著有《蚕赋》,盛赞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不难看出,蚕在中国的传统中被赋予了孕育、财富等美好意蕴。无论是石蚕、玉蚕、陶蚕、金蚕,都是蚕神不同的物化形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中国人对蚕之神力生生不息的崇拜。

(摘自李家成著《汉阴文史大观》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