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主要形式
2.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在市场“逐利”机制作用下,作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价值表现形式-资金的跨地区流动,在很大程度促进了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
(1)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所需要的条件。就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所需要的条件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流入地区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供给相对不足,需要其它地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流入。在经济实践中,受增量资金所导致的某一地区生产规模大幅扩张影响,该地区内部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供给相对不足,其主要表现为该地区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厂房、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为了有效地解决某一地区经济扩张所导致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供给不足的问题,就需要从其它地区流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以弥补生产规模扩张地区对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需求。
二是从其他地区流出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具体属性来看,要通过其他地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流出的方式,有效地弥补生产规模扩张地区的增量生产要素需求,就必须使其他地区流出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很好地满足生产规模扩大地区对于非货币形态增量生产要素的需求。从生产要素可塑性分析,如前所述,初始形态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能够较好地满足生产规模扩张地区对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此而言,在即定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存量约束条件下,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能否通过跨地区流动的方式,满足资金跨地区扩张的需求,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始形态生产要素的存量规模。由于在增量资金跨地区转移条件下所导致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扩张,会带动非货币形态存量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转移,因此,其在经济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所产生的产业集群效应,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通过资金对于产品需求程度较高地区的投入,促进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区域组合,一方面通过产能的扩大,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要素的自身素质。
三是就跨地区流动的资金来源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价值相对应的存量资金的跨地区流动,由此带动存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在社会生产要素供给总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使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具体言之,在存量资金跨地区流动的影响下,生产要素一般会向市场需求较高的地区倾斜,从需求角度考虑,这无疑会促进需求程度较高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降低生产要素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当然,生产要素在流入地区获得货币化收入以后,如果再次回到生产要素的流出地区,则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拉动生产要素流出地区的需求,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理论上而言,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对于地区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在经济实践中主要通过城市化与城镇化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体现出来。
如果跨地区流动资金是增量资金,那么,在存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背景下,其必将增加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从而使生产要素价格出现上涨的压力;如果跨地区流动是增量资金,那么,在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背景下,如果增量资金所带动的增量生产要素组合生产的使用价值总量与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货币化价值相对匹配,那么,社会物价水平就会保持相对不变。当然,如果增量资金通过组合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所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于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货币化所导致的价值总量的上涨率,那么,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下降。就此而言,在增量资金流入导致某一地区生产规模扩张的条件下,增量资金介入能否对于物价水平产生上涨的压力,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增量资金跨地区流动所实现的产出效率。
(2)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逐利”机制影响,作为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价值表现形式的资金,其在市场流动方向上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是相对一致的,其都表现为由产品市场需求程度较低的地区流向产品市场需求较高的地区进行流动。资金和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之所以都会向产品市场需求较高的地区进行流动,其主要是因为产品市场需求较高的地区会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对于以资金作为表现形式的资本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某一地区投资收益率较高时,其就可以给予该地区产品生产所需要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较高的价格,由此吸引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向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地区进行流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地区,系指通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形态产品,并且该产品有着较大市场需求的地区,而不是属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再分配的地区。从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流动形式来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就资源形态而言,自然资源能否自由实现跨地区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资源的自身属性密切相关。就不可移动的土地而言,其不能通过地区移动的方式 ,实现较高收益。而对于可进行区域移动的矿产资源而言,在考虑交通运输费用的条件下,其可以通过矿产资源的跨地区流动,来获取最大的收益。
二是就劳动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者由收入较低的地区流向收入较高的地区,以技术和管理作为表现形式的脑力劳动者由收入较低的地区转向收入较高的地区。
三是以技术作为表现形式的专利费用和以管理作为表现形式的管理规则,其转让费用由收入较低的地区向收入较高的地区进行流动。
通过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上述流动,一方面满足了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对于增量生产要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理论上而言,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大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而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途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交通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二是通过以不可流动的土地和部分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特色行业;三是通过流出生产要素再次回到流出地进行消费的方式,来增加生产要素流出地的市场需求。
就增量资金扩张所带动的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流动而言,在“逐利”机制作用下,一定时期增量资金对于投资回报率较高地区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流动产生重要影响。如前所述,由于一定时期社会增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供给主要表现为后备生产要素,而后备生产要素一般都处于初始生产要素状态,因此,增量资金的地区扩张方向对于后备生产要素的流向会产生直接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增量资金的地区流向会直接影响后备生产要素的地区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