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信用货币作为商品流通中介条件下社会生产目的对于商品生产的影响。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所具有的特殊属性,一方面使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对于信用货币的持有时间相对较短,其主要是为了规避信用货币的贬值风险和信用风险,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品的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在商品生产成本得到有效弥补和商品生产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或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所导致的信用货币增加,不会以信用货币的形式而存在,其必然会通过与使用价值形态的商品或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信用货币的保值增值。在存量的非商品形态实物供给十分充沛的条件下,信用货币通过与这些非商品形态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完成这些非商品形态实物向商品的转变。理论上而言,在一定增量信用货币的条件下,增量信用货币如果一直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保值增值,其一方面会增加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商品经济总量;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加速非商品形态的实物[2]进一步商品化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实现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当然,这种生产规模的扩张是以有效的商品供给作为前提条件的,如果由增量信用货币供给所形成的生产规模扩张不能实现有效的商品供给,那么,其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形成诸多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现象,甚至表现为实物形态的资产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不断重复交易的现象。在非商品形态资产供给数量相对较少的条件下,增量信用货币供给必然会通过加入商品生产过程的方式,实现由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态向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态的转换。理论上而言,如果这些增量信用货币进入生产领域,其主要表现为通过购买生产资料的形式,增加生产规模,那么,在其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其一方面可以提高一定时期社会使用价值总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价值总量。从增量信用货币资金进入生活资料领域对于经济产生的影响来看,就基本物质消费品而言,受个人消费刚性需求影响,一般而言,在个人日常生活消费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增量信用货币进入生活资料领域,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资料消费量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因此,考虑人类在物质消费方面的相对有限性以及在精神消费方面的相对无限性,在增量信用货币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为了使增量信用货币进入生活资料领域所形成的增量需求得到完全释放,就必须通过人类消费对象的转型升级,实现人类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变,以此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由信用货币增加所导致的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与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建立在以精神产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供给和需求相对均衡的基础之上。
不同货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及其影响(之二)
评论
20 views
(二)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及其影响
1.信用货币作为商品流通中介背景下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信用货币不同于金银等金属商品货币,由此决定了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最终目的与金银等金属商品货币条件下商品生产目的,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就商品生产的基本目的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虽然商品流通货币主要表现为信用货币,但是,在既有的社会分工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最基本目的主要在于进行有效的商品生产成本补偿以及满足商品生产者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此而言,就社会生产的基本目的而言,不同货币流通条件下社会生产的基本目的是相同的。在社会生产基本目的达到之后,金银等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的商品生产目的及其实现手段与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商品生产目的及其实现手段之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具体言之,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由于信用货币自身并不是商品,因此,商品生产者在商品生产成本消耗得到有效补偿以及商品生产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资料得到有效地保障之后,商品扩大再生产的目的并不是表现为追求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财富,而是通过信用货币的不断累积,实现财富的增值。从这种财富增值的主要方式来看,其主要表现为通过信用货币储蓄的方式,将这部分信用货币通过银行等中介人贷放出去,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式向以生产要素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形式的转化,以此实现信用货币的保值增值;或者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或进军新兴产业,以此来获取信用货币的保值增值。因此,相对于金银等金属货币条件下将追求以金银等商品货币本身作为生产的主要目的而言,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本身并不是商品生产者追求的最终目的,其所追求的是通过信用货币向商品等使用价值形式的转换,一方面实现信用货币的保值;另一方面,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商品价值的不断增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