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产要素流动能够带来更多增量价值的基本原理
从一国生产要素流动来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流动之所以可以带来更多的增量价值,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就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价格较低所导致的生产要素流动而言,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资金流动所带动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组合所生产的产品,由于其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由此可以为商品生产者带来较高的收益。理论上而言,这种收益的来源必须满足于以下两个条件,其主要表现为商品销售价格保持相对不变以及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价格保持相对不变两个方面。从长期来看,在供给数量增多的影响下,商品价格可能会出现下跌,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价格在需求作用下可能会出现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建立在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价格较低基础之上的生产要素流动,其获取的增量价值是相对有限的。在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已经参与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其完成的只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而在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还没有从事生产的条件下,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生产,无疑创造了增量价值。
二是就产品需求程度较高所导致的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而言,在产品需求程度较高的影响下,商品价格也相对较高,因此,在货币资金流动所带动的生产要素流动影响下,一方面,其会使资金所有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在增量生产要素不断流入的影响下,商品供求关系在地区之间形成的相对均衡,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的盈利水平。从增量价值创造来看,在商品价格较高的影响下,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商品增量供给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增量价值。
三是就跨行业生产要素流动所导致的价值增值而言,一方面,生产要素流入经济效益较高的行业,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从这种获利的持续时间分析,如果该行业进入壁垒较高,那么,这种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所获取的较高收益水平,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反之,则相对较短。因此,就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所导致的增量价值创造而言,如果生产要素流出某一行业所导致的价值减少数量小于生产要素流入某一行业所新增的价值数量,那么,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就创造了增量价值。反之,生产要素跨行业流动就没有产生增量价值。
四是从生产要素的组合差异来看,如果生产要素的跨地区和跨行业组合,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那么,相对于存量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而言,在没有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行业流动的条件下,这些生产要素不能创造任何价值,而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地区和跨行业流动,其通过生产要素的组合,创造了新的价值。
五是就外部资金流入给被投资国带来的增量价值创造而言,如果投资国与被投资国通过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流入,实现了生产要素在被投资国生产中的优势互补[1],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内外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组合,创造了新的价值。具体言之,被投资国所实现的增量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投资国内从事生产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转移之后与外部流入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组合所创造的增量价值,与其转移之前所创造的增量价值的差额部分;二是国内没有从事生产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与外部流入的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组合所创造的增量价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外部生产要素流入创造增量价值的条件下,其增量价值向使用价值转换的路径与国内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行业流动所实现的增量价值向使用价值转换的路径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前者主要表现为必须通过向国外购买商品的方式,才能实现增量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换,而后者则可以通过直接在国内购买商品的方式,实现增量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换。
[1]这种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流入,既可以表现为外部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直接流入,也可以表现为先以国际信用货币方式流入被投资国,尔后从外部购买相应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方式,来实现与被投资国非货币形态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