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之争越来越热闹,观察者网就发表署名何火新的文章《韩志国怼上证监会 乱点IPO鸳鸯谱说的有道理吗?》,文中指出, 发炮的方向搞错了。
韩志国方向错在哪儿,何火新指出,从表2的统计来看,不难发现,要批评融资过猛,发炮的方向都错得一塌糊涂,好比要拆厕所结果把食堂爆破了。今年以来似乎IPO数量挺多,但融资只有1128亿,而定向增发高达6444亿。甚至在全年基本无IPO的2013年,定向增发融资都高达3584亿元,最近9年的IPO金额,只有2010年超过了这个数字。 显然如果说股市融资猛于虎,这个虎也是定向增发,而不是IPO,IPO顶多是一匹狼罢了,而且这匹狼还经常打盹,定向增发则吃羊不断。
笔者孤陋寡闻,不知道何火新是何方专家,竟然能能做出如此判断,自己没有搞清楚IPO与定增融资的不同,就下马威一般的指责他人,IPO与定增融资根本就是两码事情,岂能混为一谈。IPO融资资金需要二级市场投资者拿出真金白银来承接筹码,而且IPO融资一分钱不是投资者拿出一分钱就可以,需要投资者拿出几分钱才可以,今年尽管IPO融资表面看只是1128亿元,但市场实际上需要指出远远超过1128亿元,但具体多少笔者没有统计,按照市场一般逻辑新股涨150%的话,大约需要3000亿元左右资金承接IPO,而定增融资未必需要二级市场投资者拿出真金白银来承接筹码,虽然定增融资高达6444亿元,但二级市场投资者并不需要支付6444亿元资金来承接定增筹码,甚至于可能不到千亿元级别,实际抽资是远小于IPO融资的,因此两者对市场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IPO虽然只是一个狼,但确确实是一头吃肉的狼,而定增虽然是一只虎,不一定就是吃羊的虎。因此以定增融资远远超过IPO融资来判断韩志国的发炮方向搞错了,就显得十分的牵强,让笔者有点无言以对。
定增由于资金来源不同对市场的冲击不是那么直接和立竿见影,A股自2016年以来实施了855次定增,合计募集资金约1.97万亿元,平均每次增发募资金额超过23亿元,合计发行费用超过160亿元;同期,配股家数为11家,募资总额298.51亿元,表面看定增融资是IPO的几倍,但一般定增投资者不需要拿出资金白银来完成,而且一般都有自认为是优质的资产来完成,对股价有正面作用居多,像最近的凌云股份。其负面作用只会在以后慢慢通过减持才会体现,所以一般投资者并不会感到再融资的恐惧,有的时候反而成为利好,何况有的增发股份未必就会在二级市场套现,国企改革资产证券化就属于这一类。
凌云股份近期发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拟收购太行机械100%股权和东方联星100%股权,交易价格初步确定为12.89亿元。购买资产发行股份的发行价格拟定为11.63元/股,预计发行数量为1.11亿股。同时凌云股份拟向控股股东凌云集团和中兵投资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23563万元,发行价格为13.05元/股,对应增发股份不超过1805.59万股。
增发方案中购买资产融资12.89亿元,配套资金募集2.36亿元,两者合计15.25亿元,相当于目前几家IPO融资额,但是15.25亿元增发融资资金不需要二级市场投资者拿出一分钱,相反二级市场投资者因为优质军工资产注入增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收获了两个涨停板,何况凌云集团和中兵投资未必马上就会减持,尤其是凌云集团可能都不会减持,虽然融资十几亿元,但并没有抽离二级市场资金一分钱,而IPO就绝对不同,一家公司上市需要申购资金进场,上市以后新股平均涨幅超过1倍,市场需要首发融资一倍以上的新增资金来承接新的筹码。
非常明显,定增融资上虽然规模庞大,但是对二级市场资金抽离作用不一定很大,而且由于定增融资往往伴随有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能够做大做强自己,或者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让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增加,提升公司股价内生性上涨,投资者何乐而不为,还是深得市场欢迎的,因此并购重组成为市场永恒的主题。
就并购和IPO的关系问题,最近吴晓求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没有这个功能,资本市场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我们不可以把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放在IPO上,虽然IPO有它的某些现实性,但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是并购,资本市场的规则重心是推动并购重组。我们当然反对虚假并购重组,我们反对操纵市场基础上的并购重组,反对内幕交易,但是,我们必须推动合理有序、透明的并购重组。中国要建立现代金融,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不发展,并购就很难,也就难以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不是融资金融。传统金融主要是融资金融。现代金融最重要的功能是要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要完成风险配置和财富管理,就必须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样,资产才能流动,风险才能配置,这就是资本市场的作用。
虽然吴晓求的观点市场目前尚有争议,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否认资本市场定增的作用,一个市场失去再融资的机会,并购重组也就不具有任何的机会,这个市场也就失去活力,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无不是通过数不胜数的并购来完成。
随着日前新的减持规定颁布,定增股份减持得到更多的约束,定增套现难度加大,对二级市场的冲击就更小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就更加偏向正面,根据《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证监会公告〔2017〕9号),沪深交易所把定增股份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股份等同于特定股份,对减持比例和方式进行规范,通过竞价交易减持三个月不能超过1%,大宗交易不能超过2%,这是一种进步。
IPO对市场的冲击不仅仅来自于短时间的一次性抽血,还来自于天量的限售股冲击,一般而言相当于首发股份的3-9倍。也就是说1128亿元首发融资最起码带来万亿元以上的限售股的解禁,因此以首发股份较小来诠释对市场冲击较小是不客观的不公正,是不考虑到股价上涨因素和限售股问题的。
目前证监会融资政策是限制规范再融资为IPO让路,在笔者看来,IPO与再融资是两码事情,不存在因果关系,再融资泛滥之处在于高溢价并购和盲目的跨界并购,这不是定增的错,而在于监管不到位的错,不能因为监管不到位就指责定增,取消定增,而是进一步规范定增,叫停盲目跨界定增,叫停不合理的高溢价定增,就像IPO一样,高价造假发行在中国同样问题成堆,也不可能任意叫停IPO一样,但是在制度完善以前,适度限制IPO是应当的,就像限制盲目的跨界并购一样。
IPO没有错,再融资也没有错,错的是过度的IPO,错的是胡乱的跨界高溢价并购,两者之间不存在天然的敌对关系,不是简单的谁给谁让路问题。
因此何火新先生单纯凭借定增融资规模大于IPO融资规模就认定韩志国先生发炮错了方向不是那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