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人脑进化与哲学进步04


  

  58  新探索领域实践方式的重大改变

  

  在创新思维领域,日益进化的现代人脑对直觉响应链接自觉逻辑思维的依赖性,将日益超过对单一感官感觉接触的依赖性。它是物质高级运动总的发展趋势。

  当然,当人脑进化到拥有超越感官感觉响应范围之后,也就是现代人的今天,不论是感官接触的直观发现,或是直觉响应链接自觉逻辑的思维成果,都应该接受实践的全面检验。不可认为亲眼看到的就是真理,直觉或自觉逻辑思维“想”到的就不是真理。

  实验课题(NO71)秀才不出门能否判断天下事?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不妨依据现代人脑的进化条件做一做类似实验:不允许某人参与某种实践,可向某人专门传授他不可能去亲历、去观察、去体验的某个遥远国度所独有的客观实际。

当此人的脑记忆积累中形成了许多他无法直观的概念体系时,设问:他能不能通过正确概念系统的思维响应,对那个遥远国度现实与未来产生含有创新价值的正确判断?

  正确答案是:能。给定的大前提条件是:只要自觉概念体系不陈旧,只要思维方法正确,只要他的头脑不是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方法,而是一个多种思维方法的相互链接的功能体系,那么,其产生正确认知指向和正确判断的概率将是很高的。

就像小学生们在课堂上做算术练习题一样,老师演算了112,接着是否有学生能算出213?他不依靠感官感觉而直接进入概念系统学习所产生的正确思维,是以人类感官感觉接触的历史性实践积累而形成的现实存在的人脑响应条件。

不过要指出:同类方法形成记忆积累的局限性相当大。因为客观实际在不断变化,还因为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的基础功能对自觉概念积累能否形成灵敏响应机制有先导作用,任何时候不容忽视。

  笔者并不赞成过早地把求知人尤其是青少年造就成只善于概念定则思维和按逻辑规则推理、或只拥有既定概念体系积累的专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概念的本质不是抽象的,概念的本质对应着各种事物映像,只有长期深入实际,亲身感受和感知,并且积累了深厚的亲身经验之功底的人,其脱离感官接触的探索发现才能始终守望概念的本质。(幽默:像“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一样深入现场日久日深之后的那种慨叹:“老天爷就要帮我”!)

但同时也要指出,不论你是否愿意告别传统的实践方式,我们面对前沿探索领域“深入实际”的方式都将被改变。人脑的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的作用将日益超越对感官的直接依赖,而且此种“超越现象”正在当今高科技时代高频率地发生着。

它表现为:在科学家无法亲身抵达的前沿探索领域,感官感觉日渐丧失了它创新发现总是“打头阵”的功能,取代它优先在未知领域承担探索发现任务的,是人脑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的想象、联想和推理判断、是人脑思维预先编制的智能程序以及调控有感知能力的科研仪器,去“深入实际”并完成各项探索发现任务。

  或许一万年以后,感官感觉终会只保留它日常学习功能、日常工作功能、日常生活娱乐功能、日常追求幸福和满足享受的功能,以及积极参与民主生活、还有从童年少年起就帮助大脑丰富综合知觉积累增进思维敏度的功能。保留下来的感官感觉功能,将为人脑迈向更发达的未来提供可持续进化、可提升脑功能的基础性平台。

  今天的人类,正在充分认识到物质运动规律普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排序和编码。所有自然物、自然实体在其运动过程中,它们都自然地体现着以时间排序或空间列阵的粒子串或粒子结构运动组合。社会发展规律也以另一种方式表现时间与空间阵列的有序性。

  遗传因子有类似“基因突变”的时间排序组合,有类似“双螺旋结构”的空间组合形态;人工信息有类似于发送电报的节奏性编码(时间排序),也有类似于发送手机短信的电子列阵数码串那般有序数码之传输,还有类似于人工仿真绘制的生物遗传信息编码(空间排序)等等。……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从宏观到微观皆可用“数字算法手段”予以精确表达,智人种群将在自觉概念领域普及智能程序手段和遥控感知技术去探索人的感官感觉无法抵达的未知领域。

到那时,地球人利用各种智能探测器的普及程度就像伸手挠痒痒一样方便。人与自然与社会构成的物质高级运动领域,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深入现场、直观实体、采集数据和传输数据。

笔者把优先依赖“感官全接触”的探索实践方式,称之为传统实践方式,把一切通过人脑直觉链接自觉逻辑思维预先设计采集数据和传输数据的智能手段、一切通过智能机器深入实际的探索实践活动,称之为新型探索实践活动。都是实践,也都深入实际,但后者的探索方式和实践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智能化数据传输正在解决新探索领域中的认知积累问题。可是很遗憾,未来探索领域的认知实践和认知积累难道只能跟数码打交道?探测器在宏观或微观领域有没有“看到”真实物像?想饱饱眼福吗?那好,通过数据成像技术给你展示一段外太空或人体微观领域的影视短片,做个事后现场观摩,如何?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虽然亲眼看到了感官感觉不能抵达的“现场”和那些非数字化智能技术不能感知的超微粒子,但作为解决前沿探索领域新问题的认知途径,则是靠智能机器传来的数据完成了人脑新一轮认知积累,眼睛看与不看并不影响数据的误差!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智能探测器不论是抵达外太空遥远一方,还是深入到动物们活的肌体内部或者其他任何宏观微观领域,它所发回的探测结果和认知结果,将是感官无法测定的小到百亿分之一纳米的数据和大到数百万光年的数据。人们只要获得空间与时间数据,即可用电脑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通过人脑构思新的创造发明。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运算和思维过程中,未来“深入实际”的探索实践方式完全是依赖智能机器的探测或遥感仪器的传输。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感官感觉探索未知和感官全接触的探索发现功能,它已经退居“二线”了,它在感性认识方面的新探索使命将要结束,它率先发现的新东西越来越少;它为智人种群忙碌了600万年,既为早期祖先发明了旧石器,也为晚期祖先发现了野生农作物;既为地理学拓展了美洲新大陆,也用凸棱镜看到了七色光谱。它积累了无数成果,如今应该歇下来,把宏观与微观继续开拓、继续探索的任务交给人脑直觉和自觉逻辑思维功能了!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人类之初的探索实践方式,都先是面对物质实体丰富和完善相关感觉知觉,再通过大脑思维从事物现象透入本质。而现在,面对知觉以外的宏观与微观世界,原来的探索实践顺序需要局部颠倒一下。要先产生直觉、先有联想力和想象力、先有自觉逻辑思维运动、先编制思维所设定的程序,然后,才派遣有感知功能的机器去帮助感官感觉发现并采集物质的各种数据,最后,才能完成物质实体全息数字化成像再反馈给感官感觉。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大脑能够直接响应的纳米概念,感官感觉却不能直接把握。人类通过物质运动状态是以时间与空间的运动排序和编码所体现的规律性,可让大脑直接进入依赖直觉想象力和自觉逻辑思维构建理论猜想,且将忽略人的感官感觉之差别直接进入基因编码领域、“质”的数据概念等新的探索实践中。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过去主要依靠感官感觉“深入实际”才能完成的新探索新发现,现在,得首先依靠人脑直觉或精确的数据概念转换成图像,然后感官才获得了具有直观形态或映像概念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传统的实践方式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升华,现在是感性认识得依靠理性认识来使感觉升华。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感官要处处求告人脑综合知觉响应优势和逻辑思维所编制的程序,感官才能“耳聪目明”。过去,深入实际的探索发现是想办法直接看、直接听;现在是遥感看、遥感听。过去是思维依赖感官感觉先在实践中打头阵,现在必须先依靠直觉响应、依靠自觉逻辑思维、然后依靠智能探测仪面向实际冲锋在前。面对遥远的宏观世界和那些神秘的微观领域,如果人脑没有想象力,如果智人没有预先数据程序,那就很难把握客观实在!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人类所创造的智能化科技成果和人脑的自觉逻辑思维已经为社会积累了充足的数字化程序,科学家们发明了更多具备感觉能力的智能探测仪。新仪器的“视觉”功能和“听觉”功能将令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感官感觉望尘莫及!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物质世界前沿探索领域的创新活动真的是把传统实践方式搞颠倒了,人的探索能力也颠倒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论发生了局部流程大逆转;人类的进化过程和实践的发展之现状完全把人脑的原始认知步骤翻了个底儿朝天!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全新的实践领域,是依靠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的创意所开创的,而不是依靠感官感觉的直接面对——那种初级的探索实践方式所开创的;全新的探索领域,是依赖人脑思维优先的创造活动,而不是感官感觉优先的探索过程;全新的认知领域,是依靠拥有精确感觉的智能探测仪的认知活动,而不是依靠“差不离儿”的感觉即可满足的亲身体验活动。即便是我能够抵达银河系现场去感官接触,也没有办法把那些“暗物质”数据直接感知为映像记忆或印象积累带回来写成石破天惊的创新论文!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智人种群的认知能力对其大脑的直接依赖性越来越强,感官感觉响应不了的那些遥远的、超微的、瞬时的物质概念之“质”的存在,若依靠人脑的直觉响应条件和自觉的逻辑思维完全能预先把握它们的运动规律和存在状态!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将会时而携带某种自觉的创新概念直接涌现,数字化概念作为智人脑后来产生的记忆积累,将日益成为人脑综合知觉的经常加入条件,并且它能表现出人脑功能的另一种进化方向。直觉响应数字化概念的更超级之功能、概念链接概念的常态化思维功能、直觉判断链接自觉逻辑思维的进化发达之功能……将提醒全社会:必须抛弃当今时代把两种记忆积累对立起来,偏重于某一种认知积累的高等教育方法。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当宇宙间那些能被感官感觉直接把握的“未知事物”日渐减少时,继续探索未知的途径,除了直接依赖人脑创新思维和创意构想外,更多未知领域则要依赖预先编制的智能程序,而智能程序恰恰就是人脑思维成果的固化形态!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一万年以后,人类单纯依靠感官感觉探索未知的那种机械唯物论的哲学影子,你到哪里去寻找到它未来的辉煌成果?在新的探索领域,它独有建树在何方?

这时,全世界的哲学家都会切身感到: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问题不能脱离人脑功能进化伴随的文明史过程来争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流程主线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总的过程所体现的谁是第一性问题,是一个不能被颠倒历史性过程的基本问题。

而在创新实践的具体操作层面和现实操作层面上,人类整体的直觉响应优势并链接自觉逻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首先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深度和广度。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将被丰富和完善。

  没有创新意识的超前性就没有科技进步的跨越性;没有爱因斯坦的先见之明就没有当今科学技术的革命性;没有创新思维的丰富积累就没有物质成果的极大丰富。没有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同样也没有科学技术的历史性积累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过去全球哲学家们就哲学基本问题所争论的焦点,究竟是在考虑历史性过程,还是在强调现实的作用力呢?为什么被一部分“唯物论”思想家予以否定的观点却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请哲学家们瞄准本书提供的新焦点三思之后,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