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陕西第一果”加油


  今天,大家并臻于大秦岭美丽之城——商洛,不是为了别的,仅仅是为了大家耳熟能详,且又非常热爱的两个字——核桃。

  中国人历来认为“吃什补什”。因核桃仁形象,酷似人类的大脑,在很早以前,中国人就已相信“吃核桃补大脑”。核桃的外表并不美丽,甚至有些丑陋,但核桃仁却是“脑黄金”,所谓“陋室藏金”,“陋室藏有脑黄金”。在中国人心中,核桃是智慧果、聪明果,也是长寿果、万岁子。所以,中国人对核桃向来就情有独钟,吃核桃,赏核桃,玩核桃,并由此形成特色的核桃产业和核桃文化。

  核桃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一批客人。陕西人开辟了丝绸之路,也成为最早栽植核桃的中国人。陕西栽植核桃的历史,少说也有两千余年。然而,在过去的两千年里,因核桃技术进步缓慢,核桃产业步履蹒跚。原有的核桃,多散植于偏远的山坡地,以至于人们形象的称核桃是“山货特产”。更积淀出歇后语:山里的核桃——砸的吃。

  在最近一次两个千年交替之际,世界发生了有史以来最炫的变化。面对世界的炫变,山里的核桃也不安分。灵性唤起的核桃,竟然也紧紧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胆尝试,阔步前进,走下了山坡地,走进了米粮川,不仅改变了散生杂居的习性,继而鳞次栉比,并排而生,三十成群,聚成一亩,就连生儿育女的这个根本,也毅然与时俱进,由8-9年缩短为3-4年。毫无疑问,核桃灵性的升华与习性的变迁,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飞跃”。正是因为如此“飞跃”,人们愿意为核桃发展修筑高速公路,在短短的二十年间,陕西核桃面积由百余万亩迅猛增长到千余万亩。2017年达到1144万亩,超过了苹果面积(1056万亩),成为面积上的“陕西第一果”。如今吃核桃,不再是砸着吃,而是夹着吃,不光要等干了吃,而且要抢着鲜的吃,以至于变着花样吃。一年四季,男女老少,无不吃核桃。这是陕西核桃的成就,也是陕西人的成就。我们为取得这等成就而自豪,也为陕西核桃人而骄傲。

  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宣称:核桃是“陕西第一果”。但这仅仅是以面积而论,就栽植规模而言。今天上午,我们所看到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商洛市的几个核桃高产园,也是陕西核桃栽植中的精品佳作。这样的精品佳作还比较少,打个比方,就像是一碗清汤上漂零着几滴香油。目前,按栽植面积平均,全省核桃亩产量仅有四五十斤,一百公斤的园子就算是高产园了,二百公斤的园子,如凤毛麟角……而美国核桃亩产早已达到二百公斤以上。如果,能够把核桃亩产提高到美国水平,全省可以有十倍于现在的核桃产量。或者说,陕西核桃不需要占用这么多的土地,同样可以实现更多产出,更好效益。有鉴于此,作为分管全省林业科技和林业产业的副厅长,作为省林科院的院长,我深深感到压力山大!

  星转斗移,时势突变。很显然,我们的任务,已经不再是扩大面积,而是增加亩产,提升效益,推动核桃产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数量扩张向效益提升的大转型,也就是实现由“一碗清汤”向“一碗香油”的大飞跃。2017年注定是一个特殊年份,陕西核桃人应该记住这个特殊年份,因为这一年是陕西核桃发展的转型元年,这也意味着面积扩张阶段的终结。今后,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我们的知识和技能,要迅速作出跟进调整,跟上大转型、大飞跃的需要。

  本周的星期二,去了一趟宝鸡千阳。我与有陕西核桃首席专家之称的原双进教授一起,实地考察了千阳的高产核桃园。有幸结识了一位务核桃的高手,他叫李爱友。李爱友已有15年的核桃生产经验,去年他的4亩挂了果的园子,销售收入达到2.8万元。据原双进教授估计,今年的亩产量也在250公斤上下。李爱友还告诉我,这大概就是核桃的最佳产量,要再往上走,树体树势都会受到拖累,直接影响果园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李爱友只是我省高级果农一个代表。在全省不同地方,比如商洛,也有着自己的李爱友,向人们讲述着本地核桃高产优质高效的故事。这些故事,似乎告诉我们:陕西的土地,陕西的果树,陕西的技术,完全可以让陕西核桃走在世界核桃的前列……

  目前,在核桃产业发展上,我们还面临不少有待攻克的科技难题,需要组织科技攻关。但是,从大面积生产的角度来看,现有的已经获得的科技成果,大体上可以满足核桃高产优质高效的需要,且已形成了核桃生产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少人都知道苹果生产的四大关键技术,其实核桃生产有五大关键技术,而每一项关键技术都是生产技术标准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的任务,不是要创新提法,也不是创新口号,而是要脚踏实地,狠抓贯标工作,也就是标准施行工作,努力把已经形成的核桃生产技术标准,落实到农家,落实到田间,落实到果树上。实施核桃中低产园改造计划,把李爱友做到的措施,把在高产园能做到的技术,推行到每一个市、县、乡、村,推行到一家一户,推行到每一个果园,每一棵果树。让先进的科学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变成满树盈枝的累累硕果,变成一沓一沓人见人爱哗哗啦啦的票子。

  产业发展的规律,可以说出若干。然而,其中最为关键,最带根本,永恒不变的,只有一条,这就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近二十年来,全国各地核桃面积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未来市场竞争必然进一步加剧。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提升科技含量,完善供应链和服务链,增强综合竞争优势。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最终要看谁的地理环境更好,谁的科技含量更高,谁的供应链和服务更贴心周到,谁的综合竞争优势更强……强大产业的背后,是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为此,我们需要无数在果园忙碌的,像李爱友一样的职业果农,需要若干通晓国内外核桃前沿技术和发展大势的智库、专家,需要大量链接果园与市场、果农与消费者的核桃企业家,以及无数年轻的核桃电商队伍……需要一个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陕西核桃知识链、信息链、技术链、产业链和物流链。

  全球竞争已经进入“一带一路”的中国时代。陕西核桃注定是丝路上的宠儿。两千多年前,陕西核桃沿着古丝路而来,如今,陕西核桃也必将沿着新丝路走向世界……一个核桃可以聪明一个民族。我相信,陕西核桃丰裕的世界,会让人类更聪明,也更健康!

  商洛是核桃大市,西农是核桃智库,省厅是核桃主管。西北农大、商洛市府、省林业厅三方,是本次核桃研讨会的三个主办方,也是陕西核桃发展的三大驱动力量。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去创造、去迎接、去拥抱陕西核桃的新时代。(本文是作者在2017商洛核桃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