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微观认识论活力与宏观认识论定力04


 

54   哲学模糊底线面对事实的震撼!

  

  人类意识有三种作用力(社会意识形态作用力、行为动机作用力和认知动机作用力),唯有创新领域和前沿探索领域中的认知动机具有超越实践推力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认知动机对个体人脑产生的作用力具备充分的内在性特征,它一旦形成便可酿成为某一个体恒久稳定的脑动力。这种作用力不完全依赖实践产生,却能反过来开创或导入新的实践。它也是过去理论家很难理解的现象,怀疑:“人的认知指向能超越实践吗?”其实,不承认自然进化的个体人脑拥有优秀的生化物质响应条件才是偏于“形而上”的。

  人脑多中心记忆链接机制,是一个能分区分层积累实践经验和记忆社会存在、也是一个能在多中心机制间相互响应、相互链接的信息与响应系统,它一刻没有停止对增进人脑功能产生强大作用力。尤其是产生于创新领域的认知动机,总是先于实践而涌现创意或一种自觉到的从未有过的创新概念。认知动机是人类最宝贵的意识作用力,对于导入创新实践它常有“最先发力”的功劳。

  在此前章节阐述的认知动机五层次与行为动机五层次特征区别的理论中,已知道发生在主动高级运动和被动高级运动两种物质运动领域间的动机互换原则,涵盖了认识论微循环与认识论大循环以及人脑两种动机所相互构成的作用力机制。其中最突出的理论判断是:认知动机被称之为人类意识作用力中的第一作用力。这一判断将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点提供更令人信服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解说。是的,哲学体系不能忘记下面一些令人震撼的事实:

居里夫人,现代科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她和她的丈夫是“镭”的发现者,并且共同开创了“放射学”。居里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07次荣获世界各国授予的荣誉称号。

然而,当居里夫人没有把一种放射性元素提炼出来之前,她所经历的科研坎坷之路,别说是与她相同的上流人士,甚至可使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多数劳工们望而生畏!请读者仔细看一看科学巨匠的具体探索,帮她想一想推动她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在镭被发现之前,谁也不敢确认镭的存在。居里夫妇仅仅是凭着被爱因斯坦专为她而赞誉的一种“大胆的直觉”,就启动了夫妇俩常年不懈的探索意识所推动的认知过程。为了找到镭,她在阴暗潮湿的小木棚里垒灶搭锅,把堆如山高的沥青渣一锅一锅煎熬提炼,一面添柴加火,一面举着铁条搅拌。对这样一种单调而繁重的劳动,请不要简单理解为那就是科研“实践”。她是在响应直觉的召唤,她的认知动机指向是:沥青渣中有镭,一定要设法拿到它。

  一切产生于人脑直觉灵敏响应和一切细微感觉所促成的“残缺记忆积累”,是否能实现事物实体把握?既是人脑微粒子运动的核心问题,也是人脑产生心理现象和精神追求的基本原因之一。是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第三灵敏机制”催动了夫人的探索欲望。另有科学家把上述探索之欲望和追求,称之为“认知高峰体验”。

  实际上,“认知高峰体验”恰恰是在认知动机形成之后所凝聚的强大追寻动力和探索激情。如果把这种体验理解为: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行为动机推动了居里夫妇的探索实践,那么,具体分析居里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残酷代价和代价与行为动机之间构成的动力性能关系,就会看出其中明显存在动力不足问题。在这里,毫无疑问存在一个所有“理性人”都会感到望而却步的“合算不合算”的价值观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有认知动机指向,必须有希望认知动机达到目的的高峰体验心理,她在苦难探索中才能支撑下来。

不信请看:沥青浆液不停沸腾,居里夫人则一连四小时不停地搅拌。煤渣灰尘四处弥漫,烟熏火炕终日不止;没有劳保设备,没有技师协助,就连一日三餐也是就着小木棚开“食堂”。

她为此双手弯曲痉挛不止……。从确认矿渣中有镭的直觉产生,到确认提炼目标,再到后来从10吨废渣中分离并找到了世界上第一个“一克镭”,整整四年时间过去了。期间,她始终保持高昂的探索热情。镭辐射给她种下恶性贫血祸根,终日不停持铁棒搅拌使她指尖发炎,两手脱皮,布满血泡,从此一双手变得又僵又硬。

作为科学家,她忘却了她的人生最起码的行为动机,却始终守望认知指向。有人用文学作品描写过她的双手,称赞道:“只有这双勤奋粗糙的手,才能配得上她那善于思索的女科学家头脑。”

居里夫人亲手把一星点放射性物质实实在在摆在人们面前之前,没有人想到过放射物的广泛实用价值和科学实验价值;包括居里夫人自己在内,事先也不知道自己的贡献到底有多大以及她的茹苦人生可自我实现的价值究竟有多高?人们都是在见到“一克镭”这种小东西之后,经过这种条件实验、那种条件实验,才发现居里夫人为人类作出了举世罕见的伟大贡献。于是,放射学因放射物实验功绩顺其自然被创立,而居里夫人却死于恶性贫血症,她的丈夫因车祸不幸遇难。注:据《自然辩证法通讯》19791210

居里夫人用自己辉煌的人生证实了人脑两种动机的地位和作用在认知追求和社会实践、在思维微循环和认识与实践大循环两种不同领域中的互换原则。在动机互换原则面前,马斯洛的单一“行为需求”直线升降的五层次理论,就显得有机械运动的特征了。

杰出人脑在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只要有强烈认知动机,他们并没有像单一行为动机那样遵循着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逐级攀升的“马斯洛规律”,而是不论自己是死是活,不论有吃没吃,不论是否失去了亲人关怀,也要探索也要发现,也将不顾及人生挫折而响应人脑认知动机所凝聚的微观物质运动的自我推力!

  如果不信,继续往下看。

  阿基米德,一位古文明时代的数学家。一生痴迷于解决他所处时代无人能解决愿解决的科学难题。因前沿探索领域里频出创新思维成果,使阿基米德屡屡显出令人惊讶的超群智慧。名声传到皇帝那里,皇帝突发奇想,要试一试那位他不敢相信的“头脑”。此种“帝王心态”是不是当时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不下结论。

试验阿基米德的那道难题是那个时代“天字第一号”难题。金匠用金子制作皇冠因为要添加银子,谁都无法判断制作完好的皇冠中的金子是否不足皇帝规定的分量?请阿基米德来判断。

阿基米德不管皇帝什么想法,他自己却特别热衷于高难度挑战。一连七天苦思冥想,食不甘味。到限期将至的最后一天,忽然在洗澡时悟出了不同物体体积与重量的关系,即后来的“阿基米德定律”。为此,他赤身裸体奔向大街狂呼起来!那不是在为皇帝高兴,而是在为认知目的即将达成而激动万分。他的裸体狂奔,证实了科学发现中确有“认知高峰体验”心理,是认知指向之脑动力使然。

  阿基米德对认知发现的痴迷程度,还不仅仅使他赤身裸体奔向大街,即便是死到临头,他还在为认知动机而陷入痴迷。古希腊文明末期,当罗马军队占领了雅典,一伙儿士兵突然闯进他的房间时,那位75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正蹲在屋里研究地上的几何图形。直到罗马士兵把宝剑碰到他的鼻子尖上,他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两军交战时,阿基米德为本国发明了远抛碎石的机械装置,使罗马兵死伤无数。罗马兵把本国挑起战争所致伤亡的仇恨指向阿基米德。可是,他仍然没有产生出属于“人格”的起码的行为动机,而是说:“等一下砍我的头,只需要再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几何定理证明完成,总不能给后人留下没有证完的定理呀!”

  就在此刻,罗马士兵不由分说,砍下了那颗伟大科学家的头脑。人们怎么能想象到当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阿基米德临死前的一霎那,喊出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还没有做完呐!”呐喊短语中吐出的每个字音,是随着滚落在地上的头颅而盘旋缭绕在天地之间的。这一科学史上震撼人心的事件,如果让只善于用“自我价值实现”的“利己理性人”的行为动机来解释原因,那就是阿基米德不可理喻。注:据《光明日报》1979418

    阿基米德也用自己一生证实了两种动机地位和作用互换原则。

 俄国科学家利赫曼,是一位较早探索雷电安全利用的专家。在他所处的18世纪50年代,雷电仍然像“神”一样神秘而威严,谁敢碰一碰,那就是“太岁头上动土”。

 可是,利赫曼和他的助手罗蒙诺索夫却对神秘的雷电现象已经观察了三年之久。两人共同响应了雷电各种表现作为自然信息的刺激和召唤,又共同认为打雷闪电就是天空放电。在当时,他俩的科学认识被称作是胆大包天的“犯神思想”。

  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在没有人理解和支持的科研环境中,启动了他们的“雷电利用计划”。利赫曼在屋顶上树起一根长长的铁杆,下面捆着一根铁尺,为的是把天上的电引到屋里观察和研究。那是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夜晚,利赫曼在屋里等着雷电引入,罗蒙诺索夫则爬上了屋顶,两人共同期待着引入结果。却不料,伴着炸雷巨响的一道闪光,正期待“雷电入室”的利赫曼顿时倒地死去。

  那惊心动魄的悲剧刚刚演完,更让人吃惊不已的一幕接着发生了。那个罗蒙诺索夫,在全村居民们异样和恐惧目光的直视下,孤身一人把利赫曼安葬了。谁知,他刚刚念完悼词,又冒着生命危险把长长的导电铁杆重新在屋顶上树立起来!人们阻止他,希望不要再发生类似悲剧,可是没用。罗蒙诺索夫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虽然,两位雷电安全利用的探索者终于未能实现其夙愿,但却以生命代价为当代雷电专家铺垫了能否安全利用雷电的先驱者之路。

  在闻所未闻的前沿开拓领域,那些个体人脑生化物质积累所形成的响应条件,常常使其认知动机中包含着他人难以想象的预见性。与200多年前利赫曼探索雷电利用有所联系的,是美国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同样遭遇了冷嘲热讽。

身为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搞这玩艺干什么?富兰克林曾经兴致勃勃引荐一位商界显赫人物的太太,前来参观自己的新发明。未想,贵妇人兴味索然说:“它能管什么用呢?”

在兜头淋了一盆冷水之后,富兰克林反问:“请问夫人,您的新生婴儿眼下有什么用呢?”作为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其群体中的个人秉性几乎一样,他们始终不为认知指向遭到冷遇而动摇。注:据《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利赫曼、罗蒙诺索夫和富兰克林均证实了动机互换原则。

  诺贝尔,一位当代人耳熟能详的瑞典著名化学家、发明家。他的成功使他所积累的物质财富足以令人羡慕:如果是三口五口人家,仅当初一千万元现金利滚利即可传百代享用不尽。可是,多少人知道作为发明家的诺贝尔,是拼死才赢得了研究炸药的成功?为了实现他人所不敢涉足的探索领域,他不止一次领教了死神的警告。

  第一次,家庭实验室突然发生爆炸,包括弟弟在内的五人丧命,父亲老诺贝尔当场重伤。悲剧发生之后,诺贝尔依然置死命不顾,继续探索如何安全运输炸药的化学秘密,直到他经历了数百次试验失败,才取得一点进展。最后一次,诺贝尔家庭实验室外的场地上再一次发生大爆炸,这次,炸得诺贝尔头部面部鲜血淋漓,而现场的人们却意想不到地发现,那位杰出的化学天才正在滚滚硝烟中狂跳着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我们试验成功了!”

显然,诺贝尔的人生乐趣完全在认知目标上,他不顾及生死存亡。当发明家以自己的发明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他想到的,是那种科学探索中应所需要的宝贵品质和精神动力最值得嘉奖。

于是,毕其一生危险所积累的财富献给了“诺贝尔科学奖励基金会”。他在遗嘱中没有忘记写下一句话:“所奖励的科学成果必须是首创。”他深深懂得,创造发明需要的是每个人通过自我意识而形成的内在动力。注:据报纸剪贴遗漏年月日的《光明日报》)

  诺贝尔证实了认知微循环和认识论大循环间的动机互换原则。

  再看看群体形象。公元4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的宗教统治阶级既落寞又顽固,且日益加深对民众的精神控制。与此同时,物质运动前沿领域的科学探索者们则经受着巨大磨难和困苦。此一时期,科学界探索认知的主要热点和焦点是对宇宙天体运动客观规律的发现和总结。对宗教信条来说,那是触犯天条可判死罪的认知指向。

  黑暗的宗教统治曾经使科学家们的大脑响应条件,像是被阻隔着钢铁般的禁锢。然而,即使天塌下来,那个大脑该响应什么依然是阻挡不住。从公元4世纪到16世纪千余年中,触犯宗教教条、探索宇宙天体运动而被酷刑置于死地的人,数以百万计。仅1516世纪100多年间,被判死刑的就达75万人之多。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女天文学家伊巴蒂,因研究天体运动客观规律被活活撕裂而死。更为著名的是布鲁诺惨案和伽利略冤案——后者被平反。

  意大利的布鲁诺从小热爱天文学。长大之后,他不顾一切继续研究哥白尼毕其一生撰写和创立的“日心说”,并在实际观察天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此,布鲁诺被迫流亡他国。教会曾经以“放弃异端”为条件给他留下一条生路。可是,布鲁诺为了探索和追求认知动机的既定目标指向,放弃生路,被火刑焚死于鲜花广场。

  历史的现实的大量事实证明,已成为科学探索者和开拓者内在动力的认知动机,的确是个体人脑认知微循环中拥有强大作用力的“意识”。过去,人们主要是从服从政治的一面看到了认知动机拥有追求真理的顽强表现,其实,发展的辩证唯物论应该首先承认:那些具备优秀响应条件的大脑其所积累的生化物质条件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