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面关于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分析,在经济实践中,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可着力采取以下措施:
(一)通过生产要素的培育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若从最终需求的决定因素分析,生产要素供给规模和质量,是一定时期以经济发展最终目的为导向的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就此而言,生产要素的培育是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1.生产要素培育的内含。就生产要素培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言,生产要素培育不一定以经济发展的形式体现出来,在经济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等生产要素的培育,并没有直接推动经济增长。从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生产要素组合或者生产要素自身的生产,都直接表现为经济的增长,但是,并不是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和培育都直接表现为经济增长的。从生产要素培育形态来看,通过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等方式提高生产要素中“人”的素质、技术以及管理的水平,其并不是马上表现为一种经济增长形态,而是表现为一种社会耗费形态,其需要其他生产部门对于这种耗费进行有效地补偿。教育和基础科学研究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以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其主要通过“人”的素质提高以及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增量国民产出大于这些生产要素培养成本的方式体现出来。理论上而言,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对均衡的条件下,由生产要素培育所导致的经济增长既表现为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总量的增长,也表现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增长。当然,从“人”的生产要素培育情况来看,其既表现为人的身体培育过程,也表现为提高人的素质的培育过程。就自然资源等初始形态生产要素而言,由于其自身在“量”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限制,因此,对于自然资源等要素的培育主要表现为,在不破坏现有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为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效率所付出的成本要小于由自然资源效率提高所产生的收益,只有这样,自然资源效率提高所产生的收益才能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实践中,自然资源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土地肥力的增加、不可耕土地的治理、自然资源采选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自然资源储量的相对增加以及技术发展所增加的可替代自然资源等。通过上述生产要素的培育,可以为一定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以实物形态产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供给总量的扩张,创造有利条件。
2.生产要素的培育路径。从上述生产要素培育情况来看,由于以自然资源为代表的生产要素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与人、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供给密切相关。因此,就生产要素的培育路径而言,其主要表现为对于人、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培育过程。在经济实践中,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以及社会生产的技术、管理水平,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通过加强教育投入的方式,提高人的自身素质,就教育投入方向而言,其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由于教育投入是生产要素培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其不但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于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培育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就此而言,根据投入与收益相对匹配的原则,教育的投入应该由财政来负担,其主要表现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免学费,高等教育在根据需求适当控制招生规模的条件下实行有差别的免费教育。当然,由于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家长主要承担扶养义务[1],因此,对于这些不同层次教育所产生的生活费,应由家长进行负担。理论上而言,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式所承担的教育费用,其主要通过未来“人”的素质提高所实现的增量财政收入中得到补偿。
二是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投入。对于科学研究而言,由于一定时期技术与管理要素的培育与科学研究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要充分发挥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必需通过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力度,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并不能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的方式,才能间接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就此而言,一定时期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实际上是促进未来经济发展的耗费性支出,必需由公共财政来负担。理论上而言,用于科学研究的财政支出,主要通过未来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所产生的增量财政收入来进行补偿。
三是通过人口相对平衡的增长,确保劳动力供给的相对稳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什么阶段,以“人”为载体的劳动力要素在生产发展中都会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受人的生命周期影响,保持一定的人口生育水平,是确保劳动力供给的必要保证。理论上而言,虽然劳动力在其子女未成年之前培育子女需要大量的费用支出,但是劳动力对于其子女的培养费用,一方面是保证劳动力自身生命延续的必要耗费;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子女在成年之后对于父母的赡养体现出来。就此而言,在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中应当包含劳动力为扶养下一代所必需的支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性,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后续劳动力支持。
(二)通过适度的信用货币供给实现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总量的共同增长
如前所述,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扩张,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标志[2],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的的必然选择。而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增长,只是实现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增长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信用货币只是承担了商品流通中介职能,如果信用货币的发行脱离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总量做支撑,那么,一定时期经济增长就会表现为单纯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增长,由于信用货币自身并没有价值,因此,这种脱离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做支撑的价值总量的增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有鉴于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实现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共同增长,就必须确保信用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通过适度的信用货币供给,满足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增长的需要,从而实现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共同增长,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