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数据上来看,整个餐饮行业呈现些细微的负增长趋势,即关店数量>新开门店数量。
站在年中这个节点,回看餐饮行业,有多少已经躺在了路上,又有多少苟延残喘;展望前路,有多少跃跃欲试、抢道超车,又有多少看准趋势、提前起飞.....
“死去”的同胞说
1. 当“网红”很累
“网红经济”泡沫破碎,“网红餐厅”也跟着倒霉。
再有特色的创意也敌不过产品单一、形式单一,就像那些毫无辨识度的锥子脸网红女,隔壁老王要模仿你很简单,不仅模仿你的脸,还要模仿你的“面”!
57度湘旗下的水货和小猪猪以亲身经历告诉你,红得有多快就衰得多快,想“红”很简单,但是想“红”得持久,却需要扎实的基础和不断创新改良。
2.“众筹”不靠谱
六个月前很多人把众筹看做是“空手套白狼”的好生意。北京两个大学生找十余所大学的同窗一人“筹”一点,凑齐了200万开了家众筹餐厅,叫“后会友期”。
结果非但没能顺利地和股东们“后会有期”,反而是被一纸诉状告到法院,昔日好友对薄公堂。老铁,扎心了。
3.“传统高端”老了
静雅走了、金钱豹也没落了,俏江南更是堕落到把自己作上315头条。甚至广州大同酒家也宣布执笠,风雨78年,要做百年老店,终究棋差一招。
这些昔日的餐饮老大哥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当他们脱离那锦衣玉食的环境,不再有消费者买他们“高端”的账了。但他们依然端着架子,不知审时度势,没有创新变通,跟不上消费市场的车轮,最终只能落得凤姐那样凄惨的下场。
“半死不活”的同行说
1.“奉互联网为圣旨”要坏事
现在还有很多餐饮老板不断妄想着依靠互联网传播迅速地建立品牌和影响力,羡慕人家光做外卖就月入百万,成天背书一样说着“互联网+”和“+互联网”。营销照着别人的套路挨个走一遍,生意依旧半死不活。
我们总希望一夜成名、发家致富,却忘记在这一夜之前要经历无数的白天与黑夜。互联网是一条引流的渠道,不是万能的钥匙。
2.“盲目追逐泡沫”眼睛花
雷军说: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于是大家都心心念念等风来,最后甚至发展成为盲目的捕风捉影,看到谁火了就迫不及待地要丢西瓜拣芝麻。
喜茶的红火,在过去六个月里对咖啡奶茶类饮品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以上海为例,喜茶在朋友圈刷屏的日子里,仅在淮海路,咖啡厅奶茶店就以每个月6家的速度疯狂增长,整个上海搜索“奶茶”得到10642个结果。
但现在呢?靠着“兼职市场营销”这个爆点又闹腾了一阵,喜茶算是深藏功与名了。且不说他们是在低调修炼还是打算装一段时间的哑巴,人家手里都握着上亿的融资,茶饮是风口还是刀口,哪轮得到你我这样的小老板插一脚?
3.“依旧路人脸”很头痛
餐饮行业的同质化难以避免,稍有点特色也总会被好逸恶劳的同行照搬,究竟什么是特色?又该如何创新?有什么办法能让消费者不把我和隔壁那个不要脸的抄袭者搞混?
同质化竞争只会把消费圈子越比越窄,就像一瓶慢性毒药,缓慢又残忍地扼杀生意和收入。
“稳且精”的领路人说
1.“品牌个性化”很重要
餐饮市场很大,而且近年来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传统餐饮从业者对品牌的认识度弱,甚至不知何为品牌,这也是他们落入同质化死循环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讲究真实的时代,你有料,放出来才有效。
餐饮的根一定是产品,是里子,但餐饮的本质仍是盈利。有了好“里子”却死掉的餐企仍比比皆是,90%的原因是没做好面子工程。
理清品牌优势,确定品牌定位,实现品牌升级,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占得先机。
2.“品类细分”是趋势
在消费升级的大前提下,产品细分必不可少,大而全早已成了过去式,以前都爱提短板理论,现在做好长板更惹人爱。
主打单品爆款、深耕细分市场的“小而精”概念,反而比处处都想做好、却只能沦为平庸的餐厅,得到更高关注度。小品类“冠军”更能突出品牌优势及特色,受到资本青睐。
我们所处的社会拥有深厚的餐饮文化基础,为品类细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更大的想象空间。
3.“资本爸爸”很理性
近年来资本入侵餐饮行业不仅加速了餐饮内部的两极化分层,也不断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进化。
但很多资本方并不了解餐饮业,除了从品牌知名度、运营模式、产品特性等维度来考量,看得更多的还是盈利能力。
随着互联网工具的日趋成熟,整个资本市场也不如早期那般浮躁,渐渐趋于理性。餐饮人也应理性对待资本的加持,应以与时俱进的思维为导向,以互联网营销为手段,不断改善消费者体验,满足消费者诉求。
不要有钱就膨胀,稳住我们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