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补偿路径
从生产要素补偿角度考虑,由于生产要素并不是无限供给的,因此,在一国经济发展中通过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长,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生产要素供给的约束,为了有效地解决经济增长所面临的生产要素约束问题,总体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就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供给约束而言,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可再生的材料实现对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有效替代;二是对于劳动、技术以及管理等以“人”为载体的生产要素生理需求而言,通过可再生农业的发展,满足上述生产要素的生理需求;三是对于技术和管理培育需求而言,通过教育的发展,实现技术和管理所蕴含知识的可延续性。就进出口而言,在一国生产要素供给受到限制的条件下,由于通过科技发展实现创造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品,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应通过从国外进口的方式进行补偿,以保证本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此而言,在不可再生资源较少的背景下,各国在国际分工下的相对贸易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可再生的初级或次级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贸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贸易在国际分工条件下的可持续性。具体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所需要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补偿。理论上而言,经济增长应该表现为生产要素消耗成本得到有效补偿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从经济学平衡公式来看, C部分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消耗成本的补偿,其主要表现为以资源等原材料为代表的物化生产要素消耗的补偿,对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活劳动消耗的补偿。从补偿形态来看,在国内自然资源供给无限扩大的前提下,作为上游行业自然资源的消耗无需进行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而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单纯地追求以价值形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发展,通过自然资源货币化的方式,就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如果一国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其在供给上也是不能无限扩大的,那么,该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然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增量价值,作为可替代自然资源的价值储备,二是通过自然资源消耗所创造的增量价值,作为从国外进口相应自然资源所需要的价值储备;从自然资源实物补偿形态上看,可以通过国内无限供给的可再生资源实现对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替代。理论上而言,在互补贸易的对外贸易模式下,通过进口方式实现对于本国自然资源消耗的补偿,其在方式上只有两种:一是通过本国出口商品所创造的增量价值从国外进口自然资源[1];二是在本国信用货币实现国际化的条件下,通过本国信用货币的发行,直接从国外进口相应的自然资源。对于中游生产环节原材料、生产设备等消耗的价值补偿,在日常经济活动中通过企业生产成本扣除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解决,而这部分生产设备、原材料消耗所需要的实物补偿,在自然资源消耗已得到可靠的实物补偿基础之上,生产设备、原材料在实物上的补偿可以通过社会再生产的方式来生产出来。
从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活劳动要素价值补偿来看,在生产活动中要从社会总产品所实现的价值中扣除一部分满足于劳动、技术和管理实现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从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活劳动要素的实物补偿形态分析,一定时期,社会要向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活劳动所依托的载体提供满足其生存的消费资料的支持,此外,从动态角度分析,为了满足活劳动再生产的需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实物补偿还包括劳动力的养老以及后续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实物补偿。从养老以及后续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角度分析,在没有实行公共养老体制下,劳动力养老收入来自于其前期从事生产过程中的储蓄,而后续劳动力的价值投入以及实物补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劳动力取得的以价值为表现形式的工资性收入形态。此外,从管理和技术的价值补偿来看,其一方面包括管理和技术要素所依托的活劳动载体维持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补偿,从这种补偿的路径分析,其主要以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工资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于技术和管理所包含的知识再生产所进行的价值补偿,从其价值补偿路径分析,由于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因此,其价值补偿方式更多地是通过政府支出的方式来体现出来。从技术和管理等实物补偿来看,其一方面主要表现为满足技术和管理人员生存所需要的消费资料耗费,满足于技术和管理人员维持既有技术和管理知识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耗费;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促进技术和管理等知识不停再生产所需要的教育、基础科学工作者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消费资料耗费,以及为技术等知识传播提供有利条件的其它物质资料的耗费。
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C进行优先补偿,可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入,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创造社会财富,但是,其却承担着必要的社会管理以及为社会再生产提供服务的职能,具体言之,国防开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使之不受到外国的侵袭;管理开支可以为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社会再生产提供有效的服务;公共服务性支出,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稳定,其主要表现在公共养老、医疗、救济、基础教育、基础科研等方面。就此而言,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所需要的基本支出,也主要来自于社会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要素消耗的必要扣除,这就要求在有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中对于生产要素价值消耗和实物消耗的补偿,不但包括对于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活劳动维持生存和再生产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价值和实物补偿,而且还要对政府履行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所发生的人力和物资消耗,进行有效的补偿。就这部分价值补偿的最终来源而言,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用于政府支出的价值补偿,一方面来自于从事生产的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活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如果以劳动、技术和管理等为表现形式的活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没有超出维持其基本生存的需求,用于政府支出的价值来源主要来自于降低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活劳动生产要素生存水平而挤出的一部分价值;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由政府所掌握的自然资源消耗所表现出的货币化价值。在以自然资源消耗所产生的货币化价值抵补政府公共支出的条件下,一些用于政府公共支出的自然资源在消耗之后,既不能在价值上得到有效补偿,也不能在实物形态上得到有效补偿,鉴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随着时间推移,在这些自然资源全部消耗完毕的时候,依赖于自然资源消耗而实现价值补偿的政府公共支出,也是不可以持续的。理论上而言,单位自然资源货币化价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既与一定时期生产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又与自然资源的可替代性密切相关。具体言之,当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时候,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的快速提高,其在很大程度为满足于政府公共支出提供了较多的自然资源消耗所产生的货币化价值支持;反之,当经济发展在集约型生产方式影响下而导致自然资源消耗量较少时,自然资源价格就不会由于需求的扩大而出现大幅上涨,其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政府公共支出所依赖的自然资源消耗所产生的货币化价值支持。从自然资源的可替代性角度考虑,如果一定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自然资源的可替代性进一步增强,那么,自然资源的价格就会由于自然资源这种可替代性的增强而出现下降,由此减少了政府公共支出对于自然资源消耗所产生的货币收入的支持力度。
(2)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条件下,政府公共支出的补偿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增量价值,这种增量价值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国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活劳动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维持其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价值。从这些价值的最终用途来看,这部分增量价值一方面可以用于上述“活劳动”发展性支出的需要,另一部分可以作为政府公共支出所需要的价值来源。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满足生产过程中劳动、技术和管理等活劳动生活消费以及政府公共开支中人员生活费用支出等需求,只需要可再生的农业生产就可以实现。由于人类生存和发展除了食物消费之外,还包括衣、住、行以及满足人类五官感受、大脑需求等各方面的需要,这就要求除了农业生产之外,还需要通过发展工业以及其他产业的方式,来满足人类上述需要。从长期来看,要实现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工业以及其它产业的发展也必需像农业那样,实现可再生的持续再生产,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可再生。
[1] 理论上而言,本国自然资源货币化所实现的外币收入也可以通过从国外进口自然资源的方式来对本国自然资源消耗进行有效的补偿,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互补贸易的发展初衷,所谓互补贸易的发展就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效果的最大化。就此而言,从互补贸易角度分析,在国内自然资源消耗所转化的产品出口以后,一国必然会通过从国外进口相应产品的方式,来实现贸易的优势互补,而不会保留原有的国内生产要素消耗所表现出来的外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