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市化路径的选择(之二)


毫无疑问,作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考虑中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由此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总体来看,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经验,考虑中国在国土面积、人口总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居民教育水平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当前,可以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第一、着力处理好农业用地非农业化与农村居民长期生存保障之间的关系。从生产要素分析,城市化的显著标志就是农业用地的非农业化。目前在中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满足于追求GDP总量规模的需求,一些地方出现了片面地改变农业用地的用途,将农业用地变为房地产开发及其它非农产业的现象,美其名曰“提高土地的经济使用效率”。理论上而言,这种将可再生的用地变为不可再生的房地产开发和其它非农产业的经济行为,表面上看虽然在短期内增大了GDP规模,但这种GDP规模的增加是一次性和不可持续的,就此而言,其实质上是一种对于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如果任由这种任意改变农业用地的行为持续下去,一旦危及到农业生产,则必将后患无穷。笔者认为,鉴于中国具体国情以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当前,中国农村城市化决不能重复资本主义初期城市化、工业化的老路。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如果失地农民没有掌握在城市生存的必要技能,如果城市经济发展不能保证失地农民劳动力的持续再生产以及未来养老需求,则当前以城市化为幌子对农民土地进行强制工业化或城镇化的措施,短期来看,会增大一个地区GDP水平,就长期而言,一旦经济不能持续发展,其造成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针对当前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的城市化盲目扩张的现象,决不能简单地以货币化买断的方式将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而应该通过非农产业属地化、农民就业属地化的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未来生活来源问题。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将失地农民的土地折价入股,参与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失业农民真正地受益于非农产业的发展。
第二、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建立在满足内部需求的基础之上,使全体国民受益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一方面,当前中国应通过以下途径,着力提高非农产业的技术含量,通过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方式,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使中国经济发展真正走向内含型扩大再生产之路,通过先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非农产业反哺农业产业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立足内部需求以及非农产品与农业产品互相对流的方式,使全体国民受益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大幅度提高非农产业职工收入水平的方式,使职工收入达到与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水平,其主要表现为职工居者有其屋,职工除消费食物等农产品之外,还可以消费非农业产品,职工能够充分享受维持其生存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使非农产业职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城市化;二是通过免除高速公路收费、降低物流成本的方式,实现城乡之间物资的对流,通过城乡之间的物资对流,使全体国民受益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三是通过提高农业产品价格和发展绿色农业的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确保城市化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第三,正确处理好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与城市化进程中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理论上而言,中国农村存在的庞大劳动力人口既是负担也是财富,一方面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培育了一大批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力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其自身生存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资料。笔者认为,鉴于中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基数较大,因此,中国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必将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当前,正确处理好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与城市化进程中就业压力之间矛盾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农村就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一般而言,服务业具有吸纳就业量大、资源消耗小的特点,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若在中国得到大力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存在的劳动力人口过剩的问题;二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吸纳农村人口就业;三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依托的乡镇企业,吸纳农村人口就业;四是加强对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五是通过计划生育的途径削减农村人口基数,提高国民素质。
第四、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方式,提高居民教育水平,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智力和软实力支持。从目前中国教育投入来看,虽然十二五期间中国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的达到了4%,但对这部分教育经费如何分配,最大程度地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鉴于中国农村人口庞大,笔者认为,当前一方面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减少教育经费的无端浪费;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基础的智力和软实力支持,提高农村下一代人口素质,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总体来看,考虑中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既需要在经济发展理念上进行创新,又需要在教育和科研投入上加大力度,使中国城市化进程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