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邵阳市紧紧围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就业工作新路子,初步形成了“产学对接、保障到位、导师引导、服务优化”的就业工作特色。2017年,邵阳学院共有本、专科毕业生6681人,截止
一、 情况
邵阳学院对100名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求职现状如下:被调查者中已就业创业的占60%,还处于“待业求职中”和“暂不打算就业”的占34%,有6%选择升学考研。
1、高校毕业生对“职业发展前景”和“从业收入”最为重视
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优先考虑的因素时,排第一位的的是“职业发展前景”,占到60%,排第二位的是“从业收入”,占28%;然后考虑的是“工作所在地”、“实现自我价值”、“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职业社会地位”、“专业对口”。
2、高校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是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主要顾虑
在高校毕业生总量上升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也及时调整就业观念。一线城市不再是他们的首选,二、三线城市成为毕业生新宠。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学生均表示,如果求职实在困难,也愿意选择回到小城镇或者乡镇单位。愿意在“基层机关事业单位”从业的毕业生占80%,愿意在“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占60%。一些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有一些顾虑,最主要的顾虑集中在对个人未来发展受到限制上,另外担心地方偏远、条件艰苦、待遇较差以及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心也是影响因素。
3、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工资预期比较理性
在困难的就业形势下,多数大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身能力水平及就业环境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估,自动把薪酬标准降到合理区间。调查数据显示,在已经就业的学生中,就业月收入或者预期月收入大部分集中在了3000元以上到5000元及以下这个区间,占70%;月收入或者预期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占20%;在5000元以上的仅占10%。调查发现,在求职期望起薪方面,许多还未就业的毕业生表示,现在大家都比较现实,最希望的就是能够尽快地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好让自己可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薪资方面可以等以后再慢慢涨。
3、就业歧视依然存在,最主要表现为性别歧视
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用人单位选材时有挑剔的资本,许多单位条件苛刻,存在就业歧视现象。调查问卷显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过用人单位性别歧视、外貌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性别歧视。男生的就业率为64%,男生的就业率高于女生14个百分点。
4、高校毕业生专业供需差别较大部分群体存在就业困难
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美术、舞蹈、药学、电子科技等一些行业能吸纳较多的毕业生,这些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初次就业率比较高,有些热门的专业整个毕业班在年初就已经被用人单位签完了合同,就业率达100%。而相对于理、工科毕业生,中文、文秘、哲学等文科类毕业生找工作比往年更难。不少毕业生反映:“招聘会上大部分岗位都是技术类的,文科类的几乎很少;即使有个别行政类的,又有工作经验门槛。”
二、措施
1、完善相关制度,服务学生就业创业
结合就业创业工作实际,邵阳市人社局、邵阳学院分别制订了2017年工作计划,出台了《关于2017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暂行办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管理有制度、活动有方案、工作有落实”的良好局面。
2、营造帮扶平台,做到“帮经济、帮岗位”
一是经济帮扶。重视对特困生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服务工作,为412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政府求职补贴329600元。
二是岗位帮扶。在就业工作中优先推荐贫困生、女生和长线专业学生,对残疾学生实施“一对一”服务,帮助他们落实工作单位。2017年成功帮助特殊人群就业231人。
3、拓展市场平台,广泛寻求合作伙伴
根据市场变化情况确定重点和难点,制定年度就业市场建设方案,组织相关人员赴全国各地开拓就业市场。2017年有2477家用人单位与邵阳学院建立了稳定供求关系,建立了81个就业实习基地。
4、搭建招聘平台,精心组织校园招聘会
本学年共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163场,大型招聘会3场。其中湖南省湘中地区高校2017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共邀请到235家招聘企事业单位;医卫类大型招聘会一场,来校企业数161个;“就业去哪儿”、深圳校友会招聘团、邵阳学院2017届毕业生夏季校园供需见面会三合一的大型招聘会共来校企业341家,此次招聘会是迄今为止邵阳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会企业最多的一次高校招聘会,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好评。本学年共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8371个。
5、完成援疆援藏任务
2017年邵阳学院继续大力宣传推广援疆援藏计划,共计有28人前往新疆、8人入藏,超额完成了中组部、新疆区委组织部下达的计划。
1、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高。
毕业生过份看重工作地域、工作环境、待遇、用人单位规模、希望一步到位等,这种眼光过高的想法使自己失去难得的就业机会。
2、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方面更多的是挑选那种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的优秀毕业生。
3、就业推荐材料不全面。
四、建议
1、加强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择业观念,改善“有业不就”的现象,抓好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教育。
2、加强学风建设、强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加强就业市场的建设,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尤其是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联系,建立友好桥梁,及时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要求,指导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4、指导就业推荐材料的制作。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点对象。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95万人,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多。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社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工作首位,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近日,国家《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出台,要求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扶贫开发,到基层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微企业工作,到基层创新创业等。要加大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将进一步实现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撰稿:范跃东 胡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