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微观认识论活力与宏观认识论定力07


 

 

51  认知动机实现方式及层次理论

  

  当切实以客观立场和观察视角认识意识起源的自然进程时,才能确信微观物质运动领域“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不仅改变了前智人形同于其他人种非人种动物的命运,而且,也一步一步推动人脑实现了功能进化的多次重大转折。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给远古人、中古人、近代人、现代人所带来的“福音”妙不可言。

  智人种群有了意识,今后的路怎么走?当然要继续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继续珍视大脑微循环领域多层次多向性响应机制,以及人脑直觉链接自觉逻辑思维已经自然构造的多向性多层次响应功能,同时,还不可忘记要继续高筑大脑可升级响应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去争当今天和未来的爱因斯坦、维纳、钱学森……

  再回到含人脑微循环的物质主动高级运动大循环圈上来:

  

    响应—认知动机—行为动机—新实践—认识—再响应—再动机—再实践—再认识

     

  在此,有关意识起源全过程研究不妨暂且停顿,我们回到现实中来。现实中,地球人早已写完了“人脑简史”基本过程,而且脑功能还在不断延伸细节功能。不过,以往哲学未曾告诉世人:人脑意识有三大作用力,它是以三种不同作用力方向表现形式展示给客观世界的。笔者把意识的三大作用力称之为“意识反馈的三种方向”。

  其一:通过认知动机反馈自我。

  其二:通过行为动机反馈客体运动。

  其三:通过语言音像文字等声光影信息反馈给他人。

  在意识的三大作用力中,过去的哲学思想体系自觉或不自觉阐述过后两种作用力,即意识作为行为动机(判断、决策、理论先导等等)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对改造客观世界所产生、所起到的能动性作用;意识作为社会化语言文字和其他文化产品对他人精神、情操所产生所起到的有利或不利、促进或干扰的种种作用。

及至今天,哲学思想体系终会醒悟过来,除了上述两种作用力之外,意识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作用力,这就是“认知动机”的作用力。其作用力表现可被简单描述为:它以自我意识方式而非社会意识形态方式、也非外向行为动机方式促使人脑形成暂时或持久的注意力方向,并推动了属于人脑认知指向的思维运动。

此种人脑内在意识,初期只在个体身上产生作用力。它既不会首先去推动物质高级运动的各种实践活动,也不会首先去帮助社会和他人丰富文化生活并建设精神文明,它仅仅是属于一种自我响应外界信息又自我反馈给自己的能动性作用力及“认知指向”。

 作为意识作用力,认知动机的具体表现十分独特。

 它敏锐地响应外界信息,敏捷于自发灵感和自我顿悟,并且迅速推动大脑展开自觉思维运动;它的作用力高效启动了认识论大循环中应所包含而被以往哲学忽略的认知小循环和微循环。

很多情况下,认知动机所敏感的信息召唤,并非是既已存在且正在产生影响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之于人脑自我感悟到的探索兴趣,也并非是他人的科技实践开创了新技术新前景,更不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为社会发展方向提出了何种新要求,它是一般人脑所不能感悟的对特殊信息的响应,或是对脑内记忆重组的感悟,或是对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中绝大多数人并未觉察的某种信息的对应链接。

起初,那种瞬间促成人脑产生的认知欲望,它可能在能动性发力之初只是一种模糊概念,但很快,它能转变成强力拉动个体大脑产生自觉思维、形成有明确注意力的认知指向。认知动机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作用力、不同于行为动机作用力的基本表现就在于此。

  认知动机有三种实现途径:

  大脑响应动机,集中精力展开思维运动,以获得创新思想。

  大脑响应动机,集中精力接受视听信息,以达到应知目的。

  大脑响应动机,集中精力尝试某种偶然,以确认被动意识。

  三种实现途径,绝大多数是以个体大脑的“内在意识”为主要表现方式。有时,三种实现途径是交织展开的。它们是个体感官感觉响应外界或体内脑内信息,又链接个体大脑认知指向并形成注意力的个体认知欲望,其特征是:之初作用力只针对“自我”。

  其中,所谓“确认被动意识”指的是未曾想听想看但被动感知到的外界信息,是敏锐的对应链接条件“意外”的接受和响应,如果敏感其中有认知价值或激发出好奇欲望,认知动机将自觉关注并再次确认。那种意外信息对有着多中心记忆积累链接反应机制的科学头脑来说,是推动其产生再确认之强烈认知指向的直接动力。

  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内涵很不相同,与各种科研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决策也有表现形式不同、目的不同的根本性差别。认知动机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促成明确的服务于科研或探索发现的行为动机产生,促成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物质高级运动方式被拉开序幕,最终促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被正式导入。

  认知动机有五种表现层次:

首先,表现为指向物质运动前沿未知领域而形成的探索发现认知欲望,它是一种开创性猜想将要明确的曙光。就现代人脑认知条件看,此种认知动机只发生在少数个体身上。它直接推动了个体人脑全新求知欲望涌现、注意力相对集中的思维运动自觉展开。

在此之后,其认知动机才演变成有明确行为动机(即含有确切课题方案选择)的探索实践活动的展开。认知动机所包含的创新意识萌芽是新的科研方向被确认、被展开的先导。笔者把这一层次的认知需要简称为:“对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的发现欲望”。

  其次,表现为指向某一现实领域创新实践活动而形成的认知欲望,是一种局部创新意识的起点。此种认知动机可以发生在较多个体身上。它所直接推动的是那些新实践的开拓者和既有科研领域中的探索者们有新的认知指向产生,或迫切希望搞清楚创新实践和科研中急需发现的那些尚未清楚的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思维运动酝酿出成熟的行为动机。在这一层次表现中,认知动机的确切性和认知方向的准确性,将成为能否尽快酿成行为动机的决定性条件。

上述可在更多个体身上发生、产生的认知动机,经常伴随着某种既有的行为动机的辅助和支持,而且也常被一些常规的服务于认知动机的行为动机所引导的人的“具体行为”所掩盖。

比如,集中精力收集有关信息的调研活动,集中精力深入实际、深入现场的考察活动,其表面形态均类似于行为动机作用的结果。就像人们早期认识的物理运动,只看到明显的物理反应而没有发现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与响应的介质运动环节一样。

实际上,就个体人脑响应条件和思维能力来看,认知动机所蕴藏的“内在优势”,是任何具体实践活动即便是依靠最优越实践条件支持也替代不了的认知指向的内在优势。认知动机蕴含的是人脑最具个性的微观物质运动规律。未必他有了调研行动,也到了现场,“深入”了实际,他就能悉知什么。其时至关重要的条件是看其认知动机中响应了什么?包含了什么?他敏感到了什么?他的认知欲望确切指向了什么?然后才是决定他能否领先他人发现和解决创新过程中所要突破的关键所在,也是促成新的最佳行为动机形成的关键。

在上述过程中,谁都违背不了信息与响应应所包含的“对应链接条件定律”。人们可以把这一层次的认知需要简称为:“现实社会实践和某一既有科研领域中的开拓认知欲望”。

  其三,表现为指向普遍的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认知欲望,是一种缺少创新目的指向的认知动机。它可以发生在一切拥有正常和健康人脑的个体身上,是与行为动机形影不离的一种认知动机表现层次,也是促使简单行为动机随机形成、随机变化的起点,又是人们针对日常的行为动机和日常工作决策,多数情况下可能忽略认知动机预先酝酿的那种“看完再说”、“边看边定”、“随机而行”的认知欲望,这种认知动机常与行为动机合一,或交互作用。

  实验课题(NO64)请用新的理论概念悉心体验日常认知动机是否普遍存在?

比如,有人打算去往本市新开业的超市购物,巧遇熟人问道:“去买点什么?”答曰:“看看再说。”这就是告诉你:去往新开业超市现场一边实现认知欲望,一边产生购买动机。

更常见的同类表现如日常买菜,走进菜市场一边问蔬菜价格,一边决定买什么蔬菜;一边解决当天需要“知”的价格等问题,一边形成选购决策,然后产生购买动机,实现行为目的。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就是认知和行为两种动机合一或交替推进常态事务。表面上,日常活动只有行为动机,实际上此种行为动机一刻离不开认知动机,是行为动机掩盖了认知动机。

上述表现也反映出认知动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层面的表现,其与对应的行为动机之间没有前后左右的明显分界。它是人脑为日常工作、日常生活或日常知觉享受之需要而产生的认知欲望。

它通过了解相关信息、积累某些有用信息用以弥补调整行为动机缺陷,使行为动机随机产生随机变化。此外,由于日常生活包含了为满足知觉享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因此,日常认知动机又为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市场容量,使社会意识形态可依赖人们常规的内在的认知需要有了用武之地和受传对象。

201776加注:美国心理学界基于马斯洛行为动机五层次理论新补充的“审美需要”,其更严格理论界定应不属于行为动机需要,而是人类通过感官感觉满足并追求人脑知觉享受的动机指向。但凡纯粹服从动物本能占有欲的动机指向,即使其中包含美与丑的差别也应界定为伴随温饱而生的行为动机。反之呢?)

201776加注:那种并非只服从占有欲的审美指向,则应界定为人脑认知指向中的一种最常见最普通的感知追求。想欣赏帅哥美女,想饱览体育健美,想自足于自我的靓丽姿色,想观看各种艺术表演陶冶自我情操……这都是脑动力催生的感知指向。恰恰爱美之心不受行为动机层次律约束也不分贫富贵贱安危皆有。)

201776加注:行为动机与认知动机两者在理论界定上有一个最明显的分界,即行为动机的目的是占有客体、支配客体、改造客体或称之为改造客观世界;认知动机的目的是感知客体、发现客体、审视客体的存在价值和未知属性,同时收获新的认知积累即改造主观世界。希望学界以本书界定为准便利于实践操作。)

  概括起来分析可看到:日常认知动机其认知内涵不复杂,认知动机并未显示出有何种创造性。在一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往往对行为动机有认识,对其中的认知动机可能忽略不计,只需要知道想干什么(明确行为动机)即可。但是,对哲学和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来说,则不可在理论上忽视认知动机普遍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日常生活或从事日常事务,人脑的认知动机也不能被简化掉。日常行为动机的修正、补充、调整,随时需要它的帮助。

  不过,这一层次的认知动机其显著特点是动力性能不足。它总是依赖日常行为动机产生,依赖循环往复和按部就班的工作需要和生活需要推动人脑随机产生认知需求并达到认知目的。

  几乎没有人为了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之需要,决定先坐下来“学习”一天,充充“电”。人们总是常规行事,先决定干什么(行为动机),先行动起来,先把事情做起来,结果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当天菜市场价格上涨了,于是,才想到需要先问问市场行情(认知动机),接着,认知和行为两种动机开始交互递进了。

  绝大多数人在其一贯的、本能的和日常的行为过程中,往往就是行为动机带动了认知动机的产生和扩展。本书把这一层次的认知需要简称为:“对日常行为动机的认知补充欲望”。

其四,表现为指向求知求学过程所形成的认知欲望,是一种与人脑奠定基础性脑功能培育发达脑功能有直接关联的认知动机,可以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它直接推动的是求学中的人脑保持求知注意力、产生求知兴趣和爱好、形成持久的积累知识的脑动力。

这一层次的认知欲望,可直接推动知识积累完成既定目标,同时改善大脑响应条件,提高人们适应社会需要创造社会价值的本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促成拥有创新指向的某种认知动机产生。因为,认知动机在这一层次中的能动性作用力之表现,还包括使认知欲望从较低级的“好奇心”和简单的“求知欲”层次,被逐步提升到形成求知志向和锻造人生信念上来。但凡包含了认知志向和人生信念的认知动机,将为达成认知指向注入不可缺少的“认知意志力”。

  对于尚未置身于社会实践和走进社会生活的青少年来说,解决求知欲望、保持学习热情的动力机制问题,不能直接依靠生活需求和实践需要提供动力,应主要依靠认知动机的预先构造来解决。所以,此一层次的认知动机又是临时或持久解决学习注意力问题的关键条件,其中,含有极为深刻和具有广泛科学价值的研究课题。

如果面对青少年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仅仅依靠“灌输”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积累过程,不会出现最佳效果。而依靠外部条件的压力和推力,同时依靠认知动机所产生的内在作用力,促使大脑于微观领域形成脑动力,可使知识和信息传播赢得人脑主动受传响应。为什么提问方式和兴趣激发方式可提高认知效率?原因就在于学习过程中是否“预置”认知动机,效果截然不同。我们把这一层次的认知需要简称为:“人脑发达成熟时期的求知求学欲望”。

  其五,表现为指向脑发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幼稚的模糊的认知欲望,是一种可促进脑发育的内在动力,发生在所有人的幼年和童年期。它所直接推动的是原始好奇欲望和童心童趣被激发出来。孩子们的好奇心以及为此形成的注意力以及后来发生的兴趣和爱好,均是原始的、自发的、模糊的认知动机演变而成的。之初的模糊认知欲望经过培育,能促使儿童期大脑形成有自觉概念的认知需求。

  幼稚好奇心,是一种具备模糊概念的认知欲望,其外在的显著表现是:幼儿们为此凝聚短暂注意力。那些认知欲望模糊的“认知动机”时常伴随或者合并着行为动机,其知行合并的“动机原始态”特征十分突出。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好奇心是儿童为某种现象形成注意力或分散注意力的心理动因,其实,它正是欲望模糊的认知动机及其好奇心指向并驱动的结果。模糊认知欲望作为第五种认知动机形态的内在特征,是推动幼儿大脑迅速发育的内在动力之一。

  发育中的人脑,有自动响应外界信息刺激的灵敏机制。当幼儿大脑已形成食欲和情感两种映像记忆中心后,大脑对外界信息的两种依赖性随之形成。接着,拥有识别、选择和判断功能的模糊意识的产生将日渐增多。此后,主要以好奇心为特征的模糊认知欲望也将与日俱增,伴随综合知觉多向性响应功能日益增进,孩子的好奇心将由模糊认知欲望转为明确认知欲求,并反过来促使好奇心增多增强,使认知欲望获得扩展和深化,大脑认知功能也随之获得提升。把这一层次的认知需要简称为:“人脑发育生长时期的好奇刺激欲望”。

  现在,本书把五种表现综合起来,即可发现认知动机和行为动机一样有需求层次,但并非是相同的动机需求:

  

  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的发现欲望

    对现实实践领域中的开拓认知欲望

      对日常的行为动机的认知补充欲望

        人脑发达成熟时期的求知求学欲望

          人脑发育生长时期的好奇刺激欲望

  

  明显看到,上述五个认知欲望层次与马斯洛行为动机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等五层次结构性特征相比,虽然层次内涵大不相同,却也同样有动机层次必须遵守从低级向高级方向逐步提升的规律性。不过,认知与行为两种欲求层次体系相互比较,认知动机有三点不同。

  一是内在性。认知动机层次体系内部有着比行为需求更密切、更客观的衔接关系,它体现的是人脑生化物质运动遵循逐级记忆积累、逐级提升脑功能的不变规律。在更进一步的新技术革命到来之前,此种“铁律”不可能被打破,任何人都必须一步一步达到认知动机顶峰层次,差别只在于少年成才还是大器晚成的时间长度。

  它的内在性还体现在:认知欲望每达到相对高一层次后,不同于行为动机因客观条件变化,而要再度或重新从低级向高级一步一步提升需求层次。比如,曾经产生了自我价值实现需求(行为动机)的某人,因一夜间人生跌宕而落魄,不仅失去了社会地位而且陷入生存危机。他若是一个只有行为需求的人,其人生追求便要“从头再来”。有了基本生活保障才会去追求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会去追求社交活动;有了朋友才会考虑自尊;有了受尊重,他才会重新想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认知动机的层次关系表现,与此大相径庭。

  因为,在行为动机与认知动机两种欲望层次体系间,行为动机是自内而外向,依赖欲求满足“拾级而上”;认知动机则是自内而内向,依赖直觉灵感链接自觉逻辑思维的脑功能发达而逐级攀升。都是人脑“内在意识”,但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两者间的“内在性”有原动力的方向性差异。认知动机一旦达到顶峰层次或高一级层次,不论物质欲望的外部条件变与不变,它都不会轻易降低层次从头开始——像行为动机一样,一旦丧失外部条件就必须“从头再来”。

  饥饿了想吃饭,这是行为动机。而废寝忘食,正是人的基本的行为动机需求被暂时忘却或无所顾忌的表现,它经常发生在认知动机产生之后。常常是那些孜孜以求或不知疲倦探索的人们,才会把墨水吃进嘴里。没有人发现过那些整日不需要考虑新问题,只需要安排当天日常事务(行为动机)的人,会像陈景润一样自己撞着大树却问:“你是谁,为什么撞我?”会像爱迪生一样自己忘记了家庭宴客,却在客人们饱餐过后,才走出实验室热情地招呼大家一起吃饭。

  古希腊哲学家泰斯勒注: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85年以前),是一个穷困的商人却享有杰出科学家、天文学家等盛誉。他不务经商正业,长期痴迷观察星系变化。一次,因其观测两星距离过分专注失足掉进土坑里,引得女佣们嘲笑说:“地上的事你都这么糊涂,还管天上的星星干什么!”没想到数千年过后,女佣的话引起美国科学家的嘲笑。因为现代科学已发现千余颗近地小行星可能与地球相撞或给地球人带来灾难。那些对近地行星保持高度警惕的科学家说:“真正浑噩和糊涂的不是泰斯勒,而是从不探索未知的女佣!”

  古往今来,科学探索领域大量史料证实:许多科学家、理论家一旦产生某种强烈认知欲望,可以忍饥挨饿去探索,可以身陷囹圄而追求,可以在艰难境遇中展开创新思维,可以在毫无自尊和毫无社交圈的条件下去完成科研探索任务。一句话:只要人类存在,肯定就有活着的人顾不上起码的行为需求层次而去追求认知发现。

  五层次体系中,认知欲望一旦在人脑中逐级攀升到顶层后,其认知欲望将不再因客观物质条件发生变化而致既有的认知指向不在大脑复生。认知动机有着相比行为需求更内在的自发性冲动或自觉性追求。认知欲望的内在脑动力相比行为动机主要依赖自内而外的欲求满足的升级表现,显示出两种动机动力性能的显著差别。

  二是高难性。在两种动机层次体系中,能够达到行为需求顶端层次的,即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的人是相当普遍的;而能够逐级达到认知需求顶级层次的人,则是极少数。还有,在认知动机五层次需求体系中,也并非完全体现越往上攀登,其人数会越来越少的简单“金字塔”原则,而是人脑进化的基本响应条件可使除智障者外的所有人,均可逐级攀登到认知动机第三个认知需求的常规脑功能这一层次,即可普遍达到对日常行为动机的认知补充欲望这一台阶。

  人脑认知欲望在到达第三层次之后,才会出现越往上人数越少的现象。其中的客观原因,是认知需求的提升直接依赖学识的增长,学识的增长又直接依赖人脑思维链接条件的生化物质积累的支持,接着又要依赖“教育投资”和国民教育发展现状,还要依赖教育方法对人脑创新能力培育是否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信息刺激,等等。

  如此诸多客观因素,难免因主观客观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而成缺憾、阻力和障碍,导致许多人在知识积累和学历文凭达到一定程度后,求知和探索欲望将会锐减。日常工作和生活就主要依靠行为动机来维持,依靠与行为欲望密切相关的那些认知欲望更新。

  笔者把认知动机的这种三层次可普遍达到、顶层次极少人达到的现象,从理论上简称为“相对金字塔原则”。它告诉人们一种客观事实:全球顶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具有高难性特征,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对顶级创新人才的大量培育极为艰难。国家必须积累更多的物质条件,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计划,必须激发爱国热情,才能保证达到第三层次平台的人继续向上攀登。显然,认知动机五层次理论与行为动机所表现的需求层次律内涵不相同。

三是兼容性。在人脑认知欲望五层次中,人们每达到一个高一级层次将会同时保留而且兼容较低层次的认知欲望。包括达到顶峰层级的杰出科学家也一样“童心不泯”,时常表现出一种幼稚模糊的认知欲望,这与行为需求层次间的相互关系也有显著区别。

201775加注:据观察,人脑偏重于行为动机的人容易入世并且“早熟”。而常有强烈认知动机的人入世观念模糊且常有所谓“不成熟”行为表现。社会不可用单一人才标准择一弃一,选拔人才关键是看所选对象的使用方向和培养方向是什么。)

在行为需求层次律中,但凡那些想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人,如果也在同时焦虑基本生活保障,即可判断他将放弃继续追求高层次行为需求的愿望,他必须先满足低层次需求然后才能向上看。

  马斯洛没有立足于更高起点研究人脑两种动机的综合规律。两种动机的综合规律是:在只有单一行为需求的人脑中,将绝对遵守马斯洛定律;而在既有行为动机欲望也有认知动机欲望的人脑中,要判断哪种欲望更强烈,或认知或行为两种欲望在脑内偏重一些,相应层次律也就偏重表现;在只有单一认知欲望的人脑中,将只遵守认知动机规律及其认知欲望层次律关系。不过,即便如此也违背不了最基本的物质运动规律。当其因基本生活保障不能满足而仍然坚守探索目标时,那就意味着“蜡炬燃烧将成灰烬”。所以,对有强烈认知动机的人,需要有人提醒他:随时兼容并产生最基本的行为动机。

  与行为需求层次律不同,脑内认知动机强烈的人可以实现各种欲望多层次兼容;反过来,行为动机强烈的人可能会放弃认知动机第三层次以外的所有认知欲望。这种层次律表现,被称为认知动机不同于行为动机的“兼容性”。即人脑在达到高一级认知欲望时将拥有自上而下兼容低一级认知欲望的功能。高一级认知需求能凝聚初级认知欲望使各层次认知欲望形成同心与合力。当个体人才大脑在高低认知欲望和谐统一时,总是较低认知欲望被较高认知欲望兼容。

  人们不难发现,一些拥有强烈认知动机的杰出人才,他们很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认知需求与其科研探索方向联系起来形成同一指向范围,即便是日常走路散步,其缜密心思也在服从高级认知欲望。这种兼容性表现,不同于单一行为需求层次那种高一级欲求必须摆脱低一级需求满足的牵挂,相反,则是高一级认知动机往往兼容和陶冶初级认知欲望。此种现象当引起社会管理层关注和重视。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领域,行为动机的推动力能取代认知动机的推动力;而在人脑成长期、在知识积累期以及在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认知动机的内在动力则一定要压倒行为动机的作用力。不然,就没有足够的脑动力促成人脑产生、凝聚和保持注意力,就没有足够脑动力推动认知指向克服认知艰难达成创新发现之目标。个体人脑的认知动机相比个体人脑的行为动机拥有更强大“内力”的客观性,是人类社会能够在物质世界前沿探索领域酝酿并发起主动高级运动方式的主因之一

  一些走进社会现实生活之后,为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求所驱动便甘愿一生只有行为动机的人,常常自豪于自我有为人处事的能力,既聪明能干,也挺会“来事儿”。因此不大理解拥有强烈认知动机的人,于是就评说那些尚未取得显著成果,看起来行为动机比他不够正常的人“不聪明”。可是,高等教育所界定的“聪明”含义是什么?天下人都像这一种人那么聪明,只会以精致的行为动机来拉动浅陋的认知动机,那么,整个民族过百年之后或许还在原地打圈。

  今天的中国,不是敏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有精致利己的行为动机的人显得不够用,恰恰相反,社会所缺少的正是打破马斯洛需求层次直线运动理论并产生强烈认知动机的人,显得太稀罕太珍贵了!只靠行为动机所拉动、所产生的认知动机在客观条件需要之时,能有效推动知识向生产力转化,但不会产生独创学问。

  本书把认知动机与行为动机在不同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显著变动的普遍规律,称之为“动机互换原则”。简简单单六个字,可使东西方社会管理者更清楚看到,在日常生活和常态工作领域,人们需要把行为动机摆在首位;而在知识创新领域,则一定要强调认知动机的强大作用力;在学术初创和独创阶段,人们主要依靠认知动机的推力;而在把新科技新专利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阶段,又必须依靠行为动机来推动实践的发展并扩展认知欲望。

  两种动机地位并重、作用互换之原则,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推动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发展的人脑管理原则。它并非要求在每个人脑中要“定期互换”,而是要求社会管理者意识到: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两种动机地位和作用的主次关系、权重关系是相互交换的。只有顺应这种必须的互换规律,一个国家才能更快发展,人类事业才能飞速进步,社会文明才能加速推进,某个民族才不至于在国与国相互竞争中深陷于样样“拿来”的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