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用的力量在城市不断生长


信用的力量在城市不断生长

 

陈柳钦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倡导“言必信,行必果”,讲诚实、守信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基因。目前,信用社会的来临势不可挡,对大多数人来说,拥有一张锃亮的信用名片,才能在“久仰久仰”之后,赢得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信用对于个人的作用勿需多说,而对于一座城市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一座城市的社会信用氛围,更是一座城市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同时通过这个软实力,它也可以促进和带动这个城市的硬实力的增长。

城市信用程度如何,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人文魅力和综合竞争力。城市信用体系其实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石。整个城市经济和商业活动,它的信任和契约,或者说得更商业化一点,这种契约的机制、契约关系,是整个城市经济和商业活动的一个基础。而信用是衡量这个契约和信任机制的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城市,要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只有这样,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发展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要搞活城市经济,让城市中的各类生产要素产生应有效益,就必须谨遵市场经济规则,必须筑牢信用的基石,只有这样,城市经济才动能足、有活力,才能在健康轨道上稳步向前。

现代社会应当是信用社会,大到城市和行业,小到企业和个人,其好坏优劣的重要评价标准应是信用。然而,理想与现实仍有很大距离。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现象屡禁不止当下,只有部分城市致力于从制度到技术层面,系统地建设信用社会,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管理者,对信用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各种失信情况不时发生,个别地方的政府部门甚至成为失信典型。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信用缺失仍是一个突出的“软肋”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大部分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经济关系的扭曲、城市交易成本的增加不仅不利于城市文明形象的树立更不利于城市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协调发展。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最佳、最重要、最关键的推动平台在哪里?答案无疑是城市。城市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是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每个城市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城市信用建设靠精神引领,更靠制度约束。为把诚信建设由道德教育上升到制度约束层面,城市政府要大力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搭建起全社会尊重诚信的制度平台,让诚信成为市民的一种行为准则。当然,城市在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过程中,除了道德模范的精神引领,制度层面的约束,还全方位提高失信成本,加大惩戒力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使失信受惩的教训成为一生的“警钟”。只有当信用成为市民的一种行为准则、成为城市的一种品质时,城市更强更大的梦想有最坚固的根基。守信者畅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成为我们的目标和不懈追求以城市信用为引领携手共筑信用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这背后实际上是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防护网”和“安全盾”的重要性。信用是一个城市的“金字招牌”,能够激发城市活力。信用建设是社会基础工程,城市则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环节。城市信用建设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又是城市建设的无形资本和特殊资源,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应该加强城市信用建设,特别是加快建立信用信息平台,共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然,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既需要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推动力,也需要市场主导“自下而上”的促进力,两力相合,上下发力,才能使信用真正“落地生根”。

总之,信用,是文明城市的灵魂,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一个城市如果社会信用度不高、市民普遍缺乏诚信,城市文明建设将无从谈起信用,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信用建设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