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快餐界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的相爱相杀,那么咖啡界就不得不要提起星巴克和咖啡陪你这两枚界内大将了。
然而最近网上曝光的消息:咖啡陪你的创始人自杀引发了餐饮界的轩然大波。可记得在不久前,网络上还有吃瓜群众在将星巴克和咖啡陪你作比较。没料想一夕之间,“咖啡陪你”就变成了“咖啡赔死你”。
所以,背后隐情究竟是......
{ 30%的店能赚钱? }
步伐太快所导致
曾有咖啡陪你总部员工说,咖啡陪你最高峰时全国有600家店,现在大概还有300到400家。扩张太快了,培训、营运、物流都跟不上,咖啡豆时常断货,负责人戚东去年就说要把物流搞好,实际也没做起来。
从2014年起咖啡陪你对加盟店的物料支持就时断时续,很多加盟店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咖啡豆这类核心食材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咖啡品质下降且口味不一。福州加盟商也说,咖啡豆一直都是由当地的10家加盟店自行集体采购,“总部不管”。
从2014年起咖啡陪你由原来的总部管理改为各大区自负盈亏,分为华东区、华北区、华南区和西南等区,华东区是业绩最好的大区。咖啡陪你华东区负责人沈钢在电话中承认,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失误,高速扩张中有些加盟商生意不好。
“华东区的100多家店仍在正常运营,这个事情对我们生意确实有一些影响,也有加盟商找到我问怎么回事,我们也在想办法挽回影响。”华东是中国咖啡消费习惯最成熟,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星巴克、COSTA都在这里重兵布局,咖啡陪你的现状很难不影响加盟商的信心。
{ 各门店标准不一 }
流程化管理所致?
连锁加盟店,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执行好门店的标准流程化管理。
如果没有了标准化,那连锁的意义也就不大了。试想同一家连锁店不同的门店,顾客会吃到不同的产品,接受到不同的服务,这样还能算同一品牌吗?
而“咖啡陪你”在中国正处于这样的情形当中,甚至同一家门店不同时期去,选择相同的产品,都会有不同的口感。“咖啡陪你”除去统一的门店形象以外,其他各项在不同的加盟店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标准。
{ 零管理运营能力 }
找不到管理者所致
“咖啡陪你”的加盟商与公司的分股模式初衷是为了防止加盟商或多的参与门店的管理。但事实是,“咖啡陪你”公司的门店运营管理能力基本为零,反倒让大多数加盟商成了主要管理者。
原因是由于快速的开店导致公司的团队管理很难跟上。打个比方,一个新店的开业,对于公司来说快速找到合格的店长是一件难事,而加盟商则能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找到合适人选;另外,加盟商基本每天都能到店“指导”,而公司的区域总经理或辅导仅仅是巡店,加盟商自然而然就成了真正的管理者。
总结
所有餐馆的跨界就好比是“找对象”,不仅在品牌的文化、服务和品质上要“门当户对”,还要尽力满足用户体验的互补关系,而不单纯是产品功能性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