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学期(10):毕业论文答辩·研究生
这是我经历过的最为奇葩的一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
因为学生人数少的缘故,两个专业合在一起答辩。“奇葩”并不在于人数少或者两个专业合在一起,而在于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
每一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我总要提前阅读论文并给出问题。实在是本人心理素质太差,担心不认真阅读论文到时候不能提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一直抱有这样的愿望,通过阅读论文可以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教学相长,参加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这是我获得新知识和了解新方法的重要途径。
这次两个专业共六位同学参加答辩,政治经济学专业的三位同学算是比较熟悉的。在开题的时候,我就大约知道他们写的是什么以及可以写出什么样的论文了。我不抱太大希望。可实际情况还是出乎我的预料。某某同学的研究主题是“国家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类上市公司企业价值的影响”。从这个题目中我抓住的关键词是“优惠政策、农业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其中前面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应该是确定的,存在不同理解的是“企业价值”。一般而言,“企业价值”应该指的是企业的市场价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用市值来表示。如果这样理解,国家的财税优惠政策可能是无益于反而是有损于企业价值的提升的。财税优惠政策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可能降低企业长期的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能力,因而是不利于企业长期价值的提高的。短期而言,不公平的财税优惠政策确实有助于企业的利润率提高,但这一方面是以破坏公平市场秩序为代价的,另一方面对于受惠企业来讲,其作用也仅仅是短期的。但是,作者的意图似乎是要证明国家对农业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是有助于促进农业企业发展的,也就是说作者的理论是要为国家财税优惠政策的实施提供辩护,因此他需要对“企业价值”进行重新定义。于是“企业价值”就成了利润或利润率或者盈利能力。姑且不论这样的理论违背经济学的常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该论文最核心的关键词“企业价值”,作者的理解或者解释是没有理论和现实的依据的。为了“政治正确”,作者放弃了科学原则。这是严重的问题。核心关键词尚未界定清楚,作者就忙于构建模型,罗列数据,建立自说自话的解释体系。作者对于自己想要证明的东西并无信心,而且,所使用的模型和方法,数据和材料也有很多问题。这样的论文不仅是存不存在硬伤或者软伤的问题,而干干脆脆就是主题有问题,论证有缺陷。在我看来,这个论文是不合格的。答辩过程中,老师们提出很多质疑,很多尖锐的问题。某某同学显然明白自己论文存在的这些问题,但是他无法解释,也无法解决,故此答辩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就是顾左右而言他。
还有两篇论文也不同程度存在硬伤,比如文不对题,主题不明确,逻辑混乱等等。问题最为严重的一篇论文,讨论的主题是“武汉市公共垃圾的治理模式”,其副标题是“以武汉市高校为例”。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整篇文章就是个工作报告,没有理论,没有分析,没有逻辑的框架;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政策汇编加上数据罗列。但这些还算不上奇葩。奇葩的是,按正常的理解,“以武汉市高校为例”,应该就意味着武汉市高校有一套可以借鉴的治理模式,或者说从武汉市高校的特情中可以探索出一条公共垃圾的治理模式,而且可以推广开来。但是,文章的内容并非如此。文章中提到“武汉高校”的例子,只是关于公共垃圾及其处理的数据来自高校;其中完全没有高校公共垃圾治理模式的任何内容。这样的文不对题,真是昏了头。即使是碍于指导老师的情面,大家还是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说实在话,这样的东西叫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真的很丢人。大家提出很多尖锐批评之后,建议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认真修改;不过,为了避免麻烦,还是准许继续答辩。
这一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最为奇葩之处在最后的成绩评定——那两篇在我看来问题严重到几乎不能通过的论文,也分别得了一票“优秀”。听到这样公布成绩,我震惊得滑到桌子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