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匹配供需双方,使得资源获得最大效率的利用,这是一般的认知。萨伊定律或者凯恩斯主义都试图从供应或者需求来分析市场的周期,以期由此获得对经济的把握,很显然,无论通过多少实例来论证理论的正确,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周而复始始终存在。行为经济学为我们做出一种解释,即人的非理性,也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动物精神。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过程中,无论供方和需求方都在由主动适应市场转变为主动引导市场,所以我们的观感也认为今天的市场已非昨天的市场,想通过以前的市场理念来开展经济活动总会碰壁。人们都不想做刻舟求剑的傻子,却总会在经济活动对方的精心设计中成为这样的傻子。但是值得称道的是,正是这种现象推动了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如果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当下所谓的繁荣与发展并不完全由提高人们的福利构成的。厂商开展生产活动不仅仅来自于寻求需求和满足需求,在日益细分的市场和残酷的竞争中,创造需求更容易取得成功,这一点犹如银行业的发展逻辑,它不仅仅开展信贷业务,慢慢的银行开始创造货币,这样发行的货币便成为一种债务。那么,市场经济活动中,哪里利润高,哪里就会吸引人们投资,哪里就容易发生欺骗行为。
那么,既然市场创造需求,自然不仅仅包括人们正常需求,更会激发人们的不良嗜好来赢取利润,当然更为普遍的现象是人们过多消费来购买根本不需要的商品,也会购买品质低劣的商品。这自然浪费了社会资源,也限制了人们改善个人生活品质的可能性,由此类自由市场驱动的需求会产生让人们透支的结果。
追逐利益不能进行道德上的评判,即使标榜最为正义的政府实际上也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虽然政府一贯以提供公共产品的角色出现。市场经济的自然运作总会让一些人获利,现在更为可能的是创造需求的那些人,如果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消费者福利肯定没有问题,如果利欲熏心并由于其短期操作为市场经济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则需要分析其中的问题所在。
蜜蜂不哲不裂纹的蛋,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伴随激烈的竞争和追求财富的冲动,厂商往往善于利用大众心理、社会风俗和人性的弱点展开经济活动,通过概念包装来推销新的生活方式,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使之大行其道,让恶俗成为冠冕堂皇的事情,比如网红经济喧嚣一时,社会上出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些事情在商业推销的概念下看起来天经地义,让欺骗变成了行善。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当人们蛰伏的欲念成为厂商赖以包装概念的弹药,那么,通过不切实际的高收益引诱人们购买金融产品或者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买车买房时,使得看起来为消费者贴心服务的商业操作方式成为诱导人们透支未来收入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早先或者某一行业初始发展阶段建立的信任成为上述商业操作手法的基础,用前期建立的信任来销售或推销劣等商品,人们也会发现消费的商品质量越来越差。消费者不能辨别优等与劣等商品就无法让生产商有动力去改进商品,即使能够辨别,这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积累经验,而人们的适应性很强,在意识到劣质产品普遍存在时犹其如此。劣等商品普遍存在,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在劣等商品透支优等商品的信誉后将其挤出市场。金融产品评级也是如此,曾经基于公正原则为金融产品评级为评级机构建立的信任被用于为近来由打包模型推销劣质理财产品的复杂金融产品评级,而现在评级机构也转变为评定为金融机构想要的评级,这种种转变让人们日益得出年代变坏的结论。
信誉透支一方面为劣质商品谋求高品质标签进行打包推销,使得劣质商品能够畅销,另一方面这正迎合驱动不良嗜好的商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