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邓小平故居导游词


  广安邓小平故居导游词

  一、邓小平故居

  各位来宾: 衷心欢迎您们参观邓小平同志故居。由于邓小平同志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以及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极为杰出的伟大贡献,被公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当代最杰出的一位世界伟人,因而这座孕育和诞生了这位伟人的故居,也就成了人们普遍敬仰和向往的地方。人们络绎不绝地到故居参观,都是为了缅怀这位为振兴中华奋斗一生、百折不挠,终于以自己无比的智慧和胆略,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民强国之路的卓越领袖,更好地学习和继承他的伟大思想、伟大实践和伟大精神,激励我们树信心、立大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许多外国人也怀着敬佩和渴望更深了解的心情,到这里参观访问。

  今天,各位来到这里,我认为意义更有不同。因为邓小平同志虽已离我们而去,但党的十五大已正式将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写入党章。我们国家正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还因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英明正确。在这个时候来到这位伟人诞生和度过少年时期的地方,我相信大家的感受和收获一定是更多更深刻的。

  好,现在请随我走进"旧居"。

  映入你眼帘的白墙灰瓦、座东朝西三合院,幽篁环抱,古朴自然,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旧居。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邓小平同志就诞生在这里。

  这座普通农家三合院,位于四川省厂安县协兴镇牌坊村,名叫邓家老院子,是邓家祖辈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建成的。整个院子占地833.4平方米(其中地坝212.6平方米),共十七间瓦房,青石地板。北厢房是邓小平曾祖父邓心早所建,距今约二百年;正房是他祖父邓克达所建,距今一百多年;南厢房系他父母所建。

  解放前邓小平祖辈三代就住在这里。

  一九五一年,邓小平家人(继母夏氏和两个妹妹)离开时,把房产地产全部交给农会,由农会全权处理。农会将正堂屋和左厢房作为农会办公和开会的地方,其余15间房分给十三户农民。这13户农民一直住到1987年,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富了农民,手中有钱,加之人口增多,住房拥挤,都陆续搬出旧居另建新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少国、内外游客来此参观,1981年协兴区在旧居设立文化站,聘请一位退休千部和一名教师负责接待工作。

  1983年秋,四川省文联主席、老作家马识途为小平同志旧居写了一幅楹联,代表了人民的心意:"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厂安。"每年来旧居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引起各级领导的关注。广安县委、县府对邓小平旧居十分重视,于1988年初成立厂安县文物管理所(所址邓小平旧居),专门从事小平旧居的接待、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等项工作。1989年2月正式成立邓小平旧居管理所后,进一步加强邓小平旧居的管理工作。1992年3月,厂安人刘利撰写了一幅赞颂小平一生的长联,五百字,曾获全国长联赛一等奖,现已悬挂在邓小平旧居北厢房正堂屋。

  邓小平旧居现辟有三个图片展室,七个文物展室。

  第一图片室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革命年代"共十八幅照片。最珍贵的照片有三幅;一幅是邓小平在法国留学时留影,当时只有十六岁,戴一顶呢帽、西装革履,英俊萧洒,沉稳而有大志;二幅是邓小平与叔叔邓绍圣(革命烈士)在法国时合影;三幅是旅法共青团支部成员留影,这福照片再现了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一大批旅法青年积极分子献身革命、追求真理的豪迈英姿。后三部分是"建国以后"、"动乱岁月"、"开创新时期"。主要介绍邓小平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共商国事,表现邓小平卓越的工作能力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第二展室共八部分:一部分题为"外事活动",共三十一幅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反映了邓小平不但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外交家,他接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法国总统密特朗、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美国会见了美国总统卡特等国外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后七部分有"休戚与共"、"邓小平家人亲属一览表"、"邓小平大事年表"、"时代的重托、历史的选择"等。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亲自创办、亲自扶持的新生事物。实践证明,搞经济特区是正确的。"九二"南巡期间,邓小平同志曾深入到工厂、车间、公司实地考察,认真听取意见,亲自观看高科技表演,受到各地党政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

  第三展室四部分:"前言"、"亲切关怀"、"乡乡音乡情"、"情系牌坊"。主要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王震、邹家华、张震、李沛瑶等关心厂安发展建设的照片;"乡音乡情"部分因小平同志14岁离开后,没有再回过家乡,这里展存的是邓小平家人:弟弟邓垦回到家乡与家乡人民亲切交谈的情景,还有妹妹邓先芙、女儿邓琳、儿子邓朴方、小女邓榕回到家乡时留影。文物分七个展室,第一展室是邓小平姐妹住房;姐:邓先烈,曾在重庆特殊钢厂工作,已退休;妹妹邓先蓉(童年夭折);妹妹邓先芙,曾在四川省办公厅秘书处任主任等职;邓先琼,曾在国防科委工作,后任总政群工部长。房内现存一床,二床头凳、一大柜。第二展室是邓小平出生的房间,房内存有邓小平同志出生的床,是小平生母淡氏的陪嫁床(小平母亲淡氏,广安县恒升场淡家牌坊人,出身名门望族,祖辈曾任过知府),至今保存完整。柏木质地,古色古香,龙凤呈祥,雕梁画栋,三层搂雕,各种图案浑然一体,实属一件文物。还有小平读书用过的书桌,这是一张极普通的长方形书桌。但细细察看,从剥落的厚厚油漆中,仿佛还充溢着油渍的味道,想象得到,当初小平在桐油灯下一手拿书,一手不时地挑着灯芯刻苦学习的情景。少年时期的小平住在此房,一直住到离别家乡。第三展室小平祖母住房,现存一立柜,一椿柜,一方桌;第四展室正堂屋,是邓家待客和兄弟姐妹聚集之处,室内存有两椅,一张半边桌,八椅四靠;左厢房是小平父母住房,存有高低柜,一围台床,壁上挂牌简介;小平父邓绍昌(安文明),成都法政学校毕业,回乡后教书经商,曾任协兴乡团总,县团练局长等职,以后长期在外谋事。第六展室是小平弟弟住房,小平弟邓先修(邓垦,曾任湖北省副省长、武汉市市长等职)、邓先清(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工作)、邓先冶(解放后曾任贵州省六枝市副市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曾先后住过,房内现存两床一书桌。第七展室为作坊,现存粉磨、接盆等。

  邓小平旧居地,也是一处风景迷人的地方。

  院内盆景别致,花木葱郁,周围翠竹掩映,绿树滴翠,果花飘香,恬静宜人。夏天这儿是游客的"避暑胜地",亲临其境感受一下曾留有伟人足迹的翠竹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呢!

  让我先复述一下邓小平同志的小女毛毛回到家里的感受吧"我真想搬过小竹凳拿上一把青竹扇,在这小竹林中坐下,静静地,静静地听一听竹叶的沙响,闻一间竹枝的清香,透过那茂密的枝叶去看太阳……"。

  游客们在邓小平旧居参观访问后,来到翠竹林,三三两两,在清幽的小径上,洁净的石板上,席地而坐,倚竹而立,透过竹林,远处是幽幽的山,近处是红黄的水果满枝头,寂静的山村多么闲适!邓小平旧居前有两株铁树,1980年从县委的涵虚园移来,两株铁树连续数年开花,每年六月至七月,一雄一雌竞相开放,雄花序高二尺,状如宝塔,色似黄金,香若腊梅,熠熠生辉,蔚为壮观;雄花形似鹊巢,大如篮球,堪称一大奇观。

  天气晴朗时,你站在邓小平旧居前,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座时起时伏,中高两低的大山,人们称之为"笔架山"。

  邓小平旧居院后五十米处,有一条小溪,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时而鱼儿跃出水面。这条小溪就是邓小平儿时游泳戏水的地方。河边有偌大的一石坝,由浅入深,斜入河底,从此下河真可身不沾污,脚不沾泥。南边是一片翠竹掩荫,炎夏时节,儿童戏水乐趣无穷。

  距小河三十米处,路旁原有一碑,名日神道碑。清朝时,邓小平同志祖上邓时敏曾高中进入翰林院,授职编修,乾隆十年,升任大理寺正卿。其母七十大寿时,乾隆皇帝亲笔御书"莱采怡顾"贺寿,邓家便以此为荣。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神道碑:石碑高三米,宽一米,上刻双龙拥圣,中刻"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邓公神道"。文革期间被毁,现有遗址。

  牌坊村名来源于"德政牌坊","德政牌坊"建于清朝,牌坊横额上书"德政牌坊"四字,下面刻有乾隆皇帝下旨兴建的文字,文革期间被毁,现留有遗址。

  还有邓小平少年发蒙读私塾的翰林小学(后转到始设新学的北山小学),现大部完好。

  邓家祖坟,距邓小平旧居四公里,背山面水,景观别致,山清水秀,花果飘香。背山名日佛手山,据说很久以前,佛爷路过此地,一掌劈下,将石头插为两半,留下一手指印,手指印在两石上,后人见之取名"佛手山"。正面是一条河,名渭河,下游一直流到渠江。沿石梯而下,半山腰中,便是邓家"祖坟"。坟侧有一巨石,其状很象"印盒",上有一坑,常有积水,坑里有一层厚厚的绒毛,称之印泥,人们称巨石为印盒石。坟墓共四棺地,葬有邓小平生母淡氏和两位祖母。墓碑中间刻有"庚山甲向",两旁刻有两幅对联,一幅是"佛山作保障,渭水绕佳城";二幅是:"阴地不如心地,后人须学好人"。喻意深刻而实在,发人深省。

  邓小平旧居不仅是游人参观的地方,而且也是青少年教育的基地,四川省委、省政府,已将邓小平旧居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共青团已将邓小平旧居列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四川省师范学院已在这里设立德育教育基地。

  每逢佳节,这儿红旗飘扬,欢声不断。一些党团组织和少先队织织在这儿开展活动;新党员、团员面对党旗、团旗、邓小平画像进行宣誓。这些活动庄严而富有意义。

  邓小平旧居还举行过全国性大型活动,"南巡杯"全国书法大赛在邓小平旧居隆重举行。从筹备到开展,前后半年时间,收到全国各地书画作品一万二千多件,这些融政治艺术为一体的书画作品,精品之作有八百多件。"南巡杯"书画大赛开展时,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宾客前后十六万多人。

  邓小平旧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家乡,吸引了中外许多游客。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参观人数达三十万人次,九五年达六十多万人次;近几年到邓小平旧居参观访问的港、澳、台游客与日俱增。

  各位来宾,你们观后有什么感想,希望留在我们设置的留言册上。谢谢大家!

  二、广安小平故里地接导游词

  (一)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大门

  各位朋友: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欢迎你们来到邓小平故里参观(视察指导工作)!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邓小平故里的入口南门。大门设计颇有特色:上面三层屋顶寓意了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刚入园就感受到了小平同志不平凡的人生;大门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穿逗结构,小青瓦屋面,体现了浓郁的川东民居特色,显得亲切自然。好了,接下来请各位领导随我入园参观(视察)。

  (二)大门到“百花潭”

  各位朋友:邓小平故里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协兴镇,距市区约五公里,以邓小平故居为核心,占地约五公里,以邓小平故居为核心,占地830亩,从保护邓小平故居及邓小平青少年时期活动场所,发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作用,发展产业经济致富群众地愿望出发,精心打造邓小平故居。邓小平故里突出生环境建设,广安市委市政府通过开展“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地活动,把人们对小平的怀念之情化作一片绿荫。领导请看:左边是国家旅游局捐建的 “旅游林”,林内除栽植了许多名贵草木,还雕刻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旅游事业发展的经典语言: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的搞加快的搞。”右边是武警四川总队捐建的 “武警林”,他们也以一片绿荫表达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厚感情。邓小平同志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了把人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怀念,崇敬之情转化为建设小平家乡的具体行动,2001年9月,中共中央省委宣传部等9家单位联合发起“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活动,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李长春,刘云山,丁关根,王兆国,盛华仁等中央,国家部委领导以及邓小平的三个女儿邓楠,邓林,邓榕先后到邓小平故里植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文化部,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政府,成都军区,浙江省,重庆市政府,深圳市政府等80余个系统和单位100多万人次参与了此次活动,营造了“全国人大林”,“全国政协林”,“清风林”,“科技林”,“旅游林”,“武警林”等主题园林80余个,园区内现共栽植树竹花草150多种,500多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形成郁郁葱葱,井然有序,自然亲切,令人仰慕的“天然纪念馆”风貌。我们着眼于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维修了邓小平同志的故居,恢复了邓小平青少年时期活动场所20多处。为了让我们更深的了解邓小平同志故居,经过中共中央批准塑立了邓小平铜像,兴建了邓小平故居纪念馆。同时,配套建设了故里出入口大门,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设施和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使邓小平故里日益成为世人注目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我们现在步行的这条大道,全长2。6公里,宽4米,用青石板铺成,与各个景点相连,便于游客参观。

  (三)百花潭

  各位朋友:左边这一水潭叫“百花潭”,面积约3500平方米,潭内有)许多观赏藕,现朵朵莲花竞相开放,颇有“百花盛开”的韵味。“有山才有神气,有水才有灵气”,百花潭点缀在此处,更增添了小平故里的灵气。

   (四)左侧通通向铜像广场的大道(含邓绍昌墓)

  各位朋友:在百花潭的对面,掩映在树林里的一墓地——邓绍昌墓,邓绍昌是邓小平的父亲,对小平的影响颇大。他出生于1886年,卒于1936年,享年50,邓绍昌早年就读于成都法政学校,教过书,参加过当地的袍哥组织,担任过广安县团练局长(现县武装部部长),他思想开明,交友颇广,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为邓小平选择了赴法国留学的道路,小平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邓绍昌墓与2002年12月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铜像广场

  位朋友: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邓小平铜像广场。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小平同志故里塑立了邓小平铜像。在通向铜像的大道上,设计了三个台阶,每个台阶三个梯步,寓意了小平同志“三落三起”非凡的人生经历。我们一入广场,仿佛就已贴近小平同志,感受伟人的气息。整个广场占地26亩,郁郁葱葱,幽雅宁静,显得古朴自然。广场地形三面环山,状如座椅,左右两边好似椅子的扶手,后面似椅子的靠背,小平同志的铜像坐北朝南,座落在这绿色幽静古木参天的自然环境之中,既庄重肃穆,有亲切自然,给人以“回家”的感觉。去年4月份,邓小平的三个女儿回到广安,来到铜像广场,种下了三棵银杏树,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去年12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铜像广场也栽植了一棵银杏树。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分别在铜像广场植下了银杏树和水杉树,表达了邓小平同志的缅怀之情。

  (六)广场到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大道上

  各位朋友:在广场的周围有许多桂花树,今年的8月22日就是小平同志的百年华诞,而八月也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在这个隆重的日子里,弥漫着桂花的香气,真是亲切又温馨。各位领导请看:眼前这片茂密的竹林保留得非常完好,这是川东地区常见的竹,叫慈竹,当地老百姓都喜欢栽竹。宋代苏东坡曾有诗呤:“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此赞扬竹的清逸气质,表达了对竹的喜爱。清代的郑板桥,一生更是以种竹、画竹、咏竹为乐。1989年,邓小平的小女儿回到故里,看到家乡的慈竹,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她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种对慈竹作乐一段十分形象的描写。她把细的竹比作纤纤少女的手指,粗的比作健康小伙的手臂,以此表达了对故乡竹的咏叹,袒露了她真挚的乡音乡亲。穿过这片竹林,远远地看见了前方的建筑,就是邓小平陈列馆。在陈列馆地周围是中央各部门捐建的园林。

  (七)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各位朋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壮观的独有特色的建筑就是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列馆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建设的,由上海现代建设集团刑同和大师领衔设计。刑同和大师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设计专家,他设计的代表作有上海的外滩、外经贸中心、上海博物馆。他设计陈列馆的理念是把川东民居风格和现代居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体现了小平同志独有的人格魅力和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从外观看,陈列馆在建筑上选用了花岗岩和从缅甸进口的上好柚木,花岗岩代表坚强,柚木代表柔软,这也充分的体现了小平同志刚柔相济的性格。右边三个斜坡屋面寓意小平同志“三落三起”,不平凡的革命历程。中间高耸的建筑是“丰碑”,寓意小平同志辉煌的历史功绩,昭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整个建筑设计的是斜坡又到斜坡,寓意小平同志从平凡走向伟大,又从伟大回归平凡,丰碑体现小平同志既平凡有不平凡的一生。陈列馆外观的朴素。大方体现小平同志的不喜张扬的性格,而一进入陈列馆内,序厅高大、空旷令人震撼,可以感受到小平同志的博大胸襟和超大气魄,在序厅内还可以向伟大敬献鲜花,表达对伟大的追思和敬意。陈列馆内功能布局分为:一个序厅,三个陈列展厅,一个珍藏厅,一个电影厅,还有相关的辅助用房,陈列布展设计由美国RAA公司和清华工美联合承担,布展内容由中央办公厅、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新华社、军事博物馆、解放军图片社等单位和邓家家属捐赠和提供,并凝聚了许多专家和各位领导同仁的集体智慧,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其布展充分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再现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让人们参观完后,对邓小平同志辉煌的一生有一个全面了解。

  (八)陈列馆到“六棵树”的大道上

  各位朋友:邓小平故里现已初步呈现“郁郁葱葱,自然亲切”的自然景观,去年申报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今年5月份以高分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检查认证。小平同志生前就十分重视旅游业发展,现在广安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请看左边这副铜雕,室“全国政协林”,这幅铜雕是非常有特色的,它以长明灯、神树和九只金鸟为主题,意寓九旬伟人邓小平的思想和他的事业,像一座指路明灯,永远照耀和激励着后人,为更好建设我们的祖国而努力。“全国政协林”由北京博艺泛美设计中心袁运甫,袁加设计,题字:刘炳森。“政协林”占地约6000平方米,其中草坪约2000平方米,林地约4000平方米,共栽植树木20余种1000余株,其中有银杏、桂花、罗汉松、红枫等名贵植物50多株。)

  (九)陈列馆至邓家老井

  为充分体现天然特色,邓小平故里不仅保持了原有地貌地形,还保留了部分农田。农田地保留,使人好像置身到乡村,享受恬淡、悠闲的田园景色。

  (十)邓家老井

  我们现在参观的地方十邓家老井。这口老井历史源远流长,十明朝时邓家先祖迁入广安时挖掘的,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因此,这里的人们都亲切地称之为“邓家老井”。尤为奇特的是,这井水的水面,竟高出地平面60公分,且溢出井沿,涓涓流淌,终年不断。据当地人介绍,此井水长年充沛,即便是大旱年份,照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井地水,冬天温润而热乎,夏日甘冽而冰凉,且水质纯净,亲润可口。数百年来,方圆几公里的农户,都是这里挑水饮用;而今,周围的农户都搬到了农民新村,用上了自来水,但这口老井仍在滔滔流淌,它见证了数百年来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清冽的井水,养育了一代伟人邓小平,敬爱的小平同志喝着这井水成长到了15岁,从这里走向世界。饮水思源,我们今天喝一口这井水,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

  (十一)、邓家老井的放牛坪

  各位朋友:邓家老井的放牛坪是邓小平同志少年时期主要活动的场所之一,儿时的小平同志曾在这里放过牛,右边的建筑是“老井茶馆”,是在今年“五一”对外开放营业,“老井茶馆”主要是取于有近六百年里是的邓家老井的井水泡茶,喝一杯“春天的故事”、“青山绿水”,让人们饮水思源。

  (十二)、邓小平北京住所移植树(六棵树)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从邓小平同志生前在北京住所(景山后街故居院内)移植来得六棵树,它们中有的曾见证共和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陪伴着小平同志度过了最后20年的春夏秋冬。邓小平亲属将它们捐赠给广安小平故里,于2003年9月28日从北京移植过来,以纪念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2003年4月,小平同志的三个女儿到广安,当听说广安正在开展“我为小平故里植棵树”活动时,非常高兴,表示要出点力、尽点心。邓楠同志讲,广安是父亲的出生地,把北京家里庭院的树移植到了邓小平故里。尤为奇特的是,在北京移取这几棵树,当起吊中间那颗石榴树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蔚为壮观,持续时间一个多小时。当时记者就把这一现象拍了下来。

  (十三)邓小平同志故居

  各位朋友:现在映入你们眼帘的就是邓小平故居了,1904年8月22日,世纪伟人,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诞辰在这里,这座具有浓郁川东风情的农家三合院,被当地的老百姓亲切称之为“邓家老院子”,故居座东朝西,由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陆续建造。最早修建的是位于北面的北厢房,请领导看看,北厢房时清朝同治年间,邓小平曾祖父修建,迄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了,位于东面的正房是小平祖父修建,而南面的南厢房则是小平父亲在小平离开家乡以后修建的,整个院子占地833.4平方米,共17间房屋。1951年邓小平全家搬到重庆以后,老屋房产全部交由当地政府,由政府分给乡亲们居住。小平同志一生坎坷曲折,而故居也曾历经沧桑,它曾做过公共食堂、文化站、幼儿园、保管室,也正因诸如此类的用途,才使得故居在“文革”那动荡的岁月里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80年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 •艾黎在首访小平故居后,曾高度赞颂这里是“东方的地平线”。1998年2月9日,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邓小平同志故居”七个大字。2001年7月3日,国务院公布邓小平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下来,请领导到展室参观。

  (十四)故居到蚕房院子地大道上

  各位朋友:接下来我们继续前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邓小平故居院坝前这一弯形石墨砚的池塘,就是“洗砚池”。因其地形似墨砚而得名,洗砚池面积3500平方米,小平小时候常在池塘里取水墨砚,洗笔洗砚,洗砚池是小平童年的心灵滋养之地,现池塘里也栽植了许多观赏藕,池中还筑有小岛,岛上种植了一些名贵树木,莲花、绿树、清水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显得亲切、自然,各位领导,在我们的左前方的农田中,是“国际友谊林”碑,这是日本、加拿大、泰国、缅甸等国的伟大领袖,也是世界公认的伟人。请各位领导再看右边“人大林”,2004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和王兆国、盛华仁副委员长在纪念园视察时,为“全国人大林”揭碑,吴邦国委员长为全国人大林石碑题写了“垂范全民植树,共创生态文明”的碑文。

  (十五)蚕房院子

  请各位客人看清水塘对面在竹林中的那栋建筑,就是具有川东民居特色的蚕房院子。它建于清朝末年,是邓氏族人摘桑、养蚕、缫丝等为主线,以少年邓小平参与劳动为主题,展示了少年邓小平勤劳朴实,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蚕房院子现没有序厅、蚕房、蚕丝历史文化、蚕丝科普、蚕桑丝周旅游产品等展室。桑房院子由中国人民银行捐资80万元修复,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六)清水塘

  各位朋友:清水塘位于邓小平故居北侧,占地21亩,曾是牌坊村农户洗衣,洗浴的地方。儿时的小平放学归来,三五个小孩邀约一起,经常在池塘里穿梭游泳,或相互嬉戏,或潜水捉鱼 ……,清水塘,伴随着小平度过了欢乐的童年。过去有游客告诉我们:清水塘的形状恰似中国地图。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可见,小平同志从小就胸怀祖国,在家乡地清水塘里游遍祖国大江南北,圈点祖国大好河山。前几年,原有的清水塘污染严重,2002年底,德阳市委政府捐资300万元进行恢复重建。

  (十七)神道碑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参观底是神道碑。神道碑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的。邓小平先祖邓时敏,字逊斋,号梦岩,雍正十年(1732年)中举,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及弟,入翰林院授以编修,后升为侍讲学士,最后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升任大理寺正卿(相当于现在的最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邓时敏为官忠耿,刚果持正,政绩斐绩,声然远播。年老后乞休,返乡卒于家,诰授通奉大夫。

  神道碑距邓小平故居约500米,碑高约5米,碑石上竖正书“诰授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邓公神道”。额上刁龙级富动感,龙头戏珠,珠中阳刻一“圣”字,碑立在贔上,(这个看似乌龟的动物叫贔 ,它不是一只乌龟,实际上是龙头龟身,是一种神物,传说是龙王的第九个儿子),碑两侧分别立一望柱,云龙雕刻造型甚美。柱顶分别雕刻蹲立石狮。此碑在《广安洲新志`金石志》上有载。遗憾的是,原碑在“文革”中被毁。此碑于2000年重建,2003年3月修复完善。

  神道碑也是童年邓小平常去游玩的地方。据说,在牌坊村,当时大人们是不准小孩爬上贔玩耍的,怕惹恼神灵,招来是非。但邓小平却不信,他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大的本事吗?我不信,我要爬上去试试”于是,邓小平成为第一个敢爬上神道碑的孩子。这个传说故事充分证明了儿时邓小平敢闯敢试,实事求是的大无畏精神。

  (十八)德政坊

  各位朋友:德政坊离神道碑约100米处德牌坊叫德政坊,它与神道碑一样,是当时朝廷为表彰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功德赐造的。牌坊村正是由于有了这座牌坊而得名。原牌坊在文革期间被毁,此牌坊于2002年8月在原址按原牌坊形质设计建成,牌坊高12米,宽10米,四柱三间,三重檐,立整石门柱。中门横跨整个宽4米得游人主道,来往人等必经其间。两队抱鼓石上分别刻有“双狮滚带”等多种浅雕图案。中门上方横额正书“德政坊”•“功勒金石”。两侧门较之中门略低、略窄,门上镶嵌石板,石板上透刻各种花卉图案;并书有“恭谦”、“正值”、“咏仁”、“讼理”。四根方形柱竖立于地面四块长方形整石之上,坊柱分别镂刻联:“宏扬法典千秋伟业,造福黎民一代名臣”;“敏思勤行盛德若愚,为善最乐诗传家”。联和横批都是邓时敏一生功绩与德行的写照。横梁的两边分别雕饰人物群像浮雕,整座石坊给人以恢宏庄严之感,浮雕图案不仅玲珑剔透,而且题材十分丰富,人物主体内容主要取材于戏剧,有的出自于神话小说和民间故事,造型准确生动,个性鲜明,内涵丰富。

  (十九)牌坊北大门

  各位朋友:牌坊新村,是按照省委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的,建筑风格体现传统的川东民居特色。

  (二十)翰林院子

  在我们的左前方是翰林院子。1909年,5岁的邓小平在此启蒙读私塾,并在此由“邓先圣”改名为“邓希贤”。邓小平到翰林院子求学之时,拜见的第一位私塾是邓俊德,行礼后告知其姓名邓先圣,哪知老先生一听名字,连说不妥,孔夫子方称“圣人”,小小孩童,怎能称“先圣”,这岂不是对孔老夫子的不尊。于是,老先生便把“邓先圣”改成“邓希贤”。言下之意,希望它成为一个贤人。邓希圣这个名字一直用了很久,后来革命需要才改名邓小平。

  (二十一)大榕树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见的这颗黄桷树是土生土长的一颗古榕,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树龄了。 小平儿时经常爬到上面去玩耍,故里情深,每当小平回忆故乡的时候,经常想到这颗树。最早的时候下面有一条石板路,这个地方也是小平上学放学的必经之路,它见证了小平儿时求学路上的艰辛。百年沧桑,这珠古榕也见证了牌坊村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这珠树被朴实、善良的牌坊村村民喻为吉祥树。

  (二十二) 结束语:各位朋友,邓小平的伟大和故事难以语言所能描述,就介绍到这里了,欢迎你们下次光临!

  佛手山景区

  佛手山位于广安区协兴镇果山村、距邓小平故居约3公路。这里山峦起伏,沟谷纵横,瓜果飘香,风景宜人。 从邓小平故居到佛手,山原是一条十分狭小、坎坷不平的乡村小道。目前,一条柏油路已经修成,虽然弯弯曲曲,但路面平坦光滑。从故居乘车前往,穿过协兴镇街道至佛手山,大约需要6分钟。 佛手山一直被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奇特的山势,恰似一个巍的巨人端坐于环列的群山之前,有人说它象莲台打坐的佛祖,左手拈诀,右手抚膝,神态肃穆;远处层层浅丘,逶迤蜿蜒,恰似朝圣的信徒,虔诚地拱伏于地,真有千人拱首,万山来朝之势。脚下山峦间,渭水河如一条银练飘落,缠山绕岭,潺潺东流;一碗水、蛇龙山、佛手石、石牌坊、摩崖造像等构成了佛手山的自然人文景观。

  在佛手山山嘴崖处,立有一方巨石,自然从中裂开,一分为二,裂缝两边的石壁上各有一只2米见方的手掌印,传说是以前佛祖经过这里,坐于崖上小憩,为眼前美景所迷,不禁击石赞叹,一掌击下,山石应手而开,山便得名佛手山。后历代先人陆续在石崖山开凿了很多书法石刻及摩崖造像,并在山腰修建石牌坊和庙宇等建筑。可惜这些景观历经沧桑,大多毁坏,再不复当年景象,但美丽的传说却流传至今。 佛手山安葬着邓小平的祖母戴氏、生母淡氏等邓家先孺,墓地坐落于佛手山半腰处,整个地理位置恰似一把金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邓氏先孺墓正处于佛手山巨人心窝。

  关于佛手山邓氏先墓之来历,民间有一则十分玄妙的传说。据说,江西有一位擅长风水之学的民间阴阳先生,他偶然间发现一对金兔缓缓向南方游走,阴阳先生出于好奇,竟从江西追到四川,至佛手山下金兔顿然消失,消失之处却绽放出两朵金灿灿的莲花。那阴阳先生是一路乞讨追踪金兔到四川广安的,风寒雨路,此时已是体力不支,晕倒在地,恰遇邓家先人路过见此救他回家,施以饮食及衣物,热情款待。阴阳先生好转以后,为感谢邓家恩典,便把佛手山金兔化莲花的秘密告之,并一再告诫说,此地风水能货佑家族世代发达,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但宜葬女眷,下葬之时,要遇"批红挂彩,鲤鱼上树,头戴铁盔"三钟机缘方可。于是邓家遵阴阳先生之嘱将此地买下。辟为墓地,造好墓石,作为邓家女眷过世后的安葬之所。1926年,邓小平的祖母戴氏仙逝,说也奇怪,戴氏殡葬之际,山下恰有一家嫁女,披红挂彩,敲锣打鼓从山腰经过,又时值渭河涨水,一渔翁打鱼至此,把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挂在一棵柏树上驻足看热闹,又有一农人赶协兴归来,头顶一口铁锅从此经过,这三种情景正好印证了阴阳先生的说法。同年,邓小平的生母淡氏过世,也安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