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资讯网开辟专栏转载“顾绍骅的诗情画意、绍骅博览”等等文章


 

 
突袭资讯网开辟专栏转载“顾绍骅的诗情画意、绍骅博览”等等文章
 
顾绍骅中国书画艺术介绍

顾绍骅  、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二日生于武汉;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国画研究会中国书画导师、“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书画艺术百杰”、北京国艺粹宝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 “中国现代文艺学会艺委会艺术总监” “中国艺术飞天奖杰出贡献人物”中国国际艺术网执行副主席.

顾绍骅代表作品入选央视华人频道《华人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4卷),被中国人民艺术博物馆聘为“副馆长”,被世界文艺家联合会、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联合授予“世界文化名人、2014•中英艺术交流形象大使”的荣誉称号。

    20166月,“顾绍骅的诗情画意、顾氏破体书法”等,被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主编的《追梦中国-科教文卫卷》收入;并推荐入编了“国家名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时代先锋》纪念邮票;同年7月被中国艺术院、政协书画院联合授予“十大殿堂级艺术家”荣誉,并被政协书画院聘为“名誉院长” 20173月,顾绍骅被授予“2017世界最美艺术大师”称号。顾绍骅入选“好品牌”艺术人物。

    顾绍骅对中国书画事业的两大贡献:

1、顾绍骅【创立“顾氏破体书法”理论及其作品样式】(这些作品是中国当代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并于2011年底在【互动百科】上创立了《破体书法》词条:20134月,得到广泛认同!

2、顾绍骅于20166月在【互动百科】上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词条,也得到广泛认同!

顾绍骅创立破体书法的理论:

1、【概念】

破体主要是相对而言的。书体是古今书法作品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篆隶真行草,所谓“各有定体”是也。杰出的书家总能以对相关定体及与这些定体直接联系的书家风格进行兼善变通,多是对不同书体形体及特质的化合创造,别构一体,正所谓“书无定体,书体杂糅。” “合而裁成、酿成一体” 的书写形式称为破体书法

由此,“书无定体”可视作书法创作及其审美的一项重要原则,定体与破体之间的矛盾消长则是我们探索书法创新的一面镜子。

 

【顾绍骅破体书法创作理念】

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他的实用性越来越弱,而艺术欣赏性也就越来越突现;一定要取于传统,因为离开传统就是“无根之花、无源之水”。 真正的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个性唯一性的表现,以及心灵的宣泄、倾泻;他既不离陈法,也不守陈法。差异化、创新、出新永远是艺术发展的“硬道理”。

【自我总结】

对于“顾氏破体书法”我认为自己是有所创新的 ,突破中和之规,于某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探索,亦不失为一种书学之径。当然,这条路走起来困难重重,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艺术的本质,是否具有浓厚的艺术功底。这种对常规的突破是一种继承中的突破,虽有异常规,而不失其本。赵佶的瘦金体工整闲雅虽外露筋骨,却不失腴润、挺劲;杨维桢虽入任不羁,奇怪百出,却步履自高,不失法度;金冬心虽用笔方扁,秉性外露,却真率质朴,不失厚古之气。

我们只有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和对传统广泛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别具慧眼地找准突破口,演化成一种独特风格。

 

“破体”二字《书法小辞典》(谢德萍、孙敦秀、杨增权等著,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解做:“1、旧时指不合正体的‘俗字’或音义相同构成不同的异体字等。”

2、行书的变体。晋书法机家王献之改变字体,别具新法,创造了变体的行书,被称为‘破体’。宋陈思《书苑菁华》中说:“右军行法,小令破体,皆一时之妙。”

 

通俗的讲所谓“破”字,在书法方面的意思有两个,其一就是:“碎”也就是“不完整”;另一个意思为“超出”之意。

 “破体书法”就是是多种书体同存于一幅书法作品中的意思。

 “破体书法”分有以下三种:小破体、大破体、全破体。

1、“小破体”是三种书体以内的“破体书法”作品(给人清新、秀美的感觉)。

2、“大破体”是四种书体以上的“破体书法”作品;(给人一种:观其貌,有如文章、音乐之“抑扬顿挫”之感;谋篇布局又似“鹅卵石”铺地——错落有致之韵;在气势上,又散而不乱,整体上看又如“行云流水”般的畅快)。

3、“全破体”是字字皆为“破体书法”。(“全破体”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创作“破体书法”,我以为:这需要书者文、史学功底好;真、草、篆、隶、行俱精(碑帖学知识深厚——理解性的博览群碑、帖);书法史清晰、了解等文化素养;

我的顾氏“破体书法”在创作中坚持;

照顾整体:整体风格上是大破体、小破体,又分有“首尾呼应式”、“中露式”、“零星式”;

突出重点:在创作风格上又分有:粗犷豪迈或雄强俊秀,婉约抒情或楚楚动人或者兼而有之等等。

其特点:是在真、草、篆、金文、隶、行)等诸多“比较字体”中,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审美取向等等的再创造;同时,汲取历代名家之所长而自出新意——集成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脱自如,中宫紧缩、章法匀称,行距适中,笔法穷极精密,转换多姿,有放纵倾侧之态。我的悬手书是自幼练成的,所以才能如此颐指气使,纵横如意。

顾绍骅的《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创作特色:

【时代背景】

当下众多的中国画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这是民族文化自卑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针对此,顾绍骅主张: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世界美术作品的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包子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远、隐含不露、一字多义等等,需要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而中国画就是这样的载体;传统文化艺术是丰富、多样的,使我们“望洋兴叹”;前人给我们留下巨大的历史文化、书画资源宝库,我们应当传承与发扬光大。

孔子说:“君子不器”( 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君子应当多才多艺),在此,用意是不拘泥于对“术”和“技法”,不要过分看重外表;苏轼说:“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如果以画得“形似”而判定好与坏,他的见识与儿童一样)。中国画的本质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非常强调“画境”,即:意境。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这需要具有真正有民族责任感和民族文化危机的人传承和发扬。

中国画并非历史图片、写真照片;倘若离开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就无从说起“中国画”,充其量只能算是漂亮的废纸。历代画论称之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含义是“典雅的风貌刻画或模仿得突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

 “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作品做到了“大气而不失隽秀,洒脱而不失章法;虽诗情画意阳春白雪,然通俗易懂释于白话;除尽俗气而不张牙舞爪,淹没泛泛而木秀于林……。

顾绍骅在“中奢网”上被管理员称为“大师”, CCTV论坛上被称为“中国画的脊梁;书画作品曾得到刘大为、沈鹏、史国良等老师的赞评。

    作品被求是论坛推荐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中国教育权威人教网(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表。(书画家中: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

   顾绍骅欣赏:法国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的 “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种素描与色彩。”他强调了艺术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实质。

各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等中国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

站在世界艺术之林里,中西方绘画并无高低之分,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是人类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思索、表现、思考(探求)的方式而已;只是所表现方式的不同: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西画近建筑(理性的),中国画近文学(感性的)。”即:西方的绘画近似建筑一般的理性——写实性强;是客观事物的模仿(描摹)。而中国画是近乎文学作品一般的个性强烈,艺术化的客观事物(超然物外、不受具体物象的束缚),因而达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是情感的宣泄)。因而,会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来表现。

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因为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 ,三者的最高境界是 “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

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 、书 、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

我的画作在咏物抒情部分——“集古句”,依据画面意境来进行挑选最适合、最贴切的诗句,并且,进行重新整合、排列。是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高雅的的“再现”;因为这样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是鲜有为之。

画面的诗意表现方面:传统山水画的“随类赋彩”的实际色彩比较“沉闷”,因此,借西法之“长”,为我所用。“

    绘画得力于文化的内涵,他的艺术魅力就被大大的扩充了。远不是昔日师徒相传的工笔重彩所能比拟。单纯地把中国画当成一种技术来评价,从而使中国画丧失了它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画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的最终体现。绘画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升华了绘画的表现。中国画是文化人的事情,不是任何会画画的中国人都能成为中国画画家的。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画,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等因素造就了它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体系。如今,中国画实现了历史的跨越,由旧式的古典艺术演进为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形态。这是一个不会中止的过程。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的画家们会更加注重中国画的审美价值,把美的外在与美的内涵结合起来,让古老而又焕发着生命力的中国画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现在,改革开放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力逐渐强盛,经济逐渐发达,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我相信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画,“诗情画意”特征不断彰显,话语权、影响力也会有空前地提升…,我相信,中国画的价格,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超过油画(西方绘画的“终极”,不过是数码照片的“质感”)价格,创造中国“神话”!

“我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了自己的诗情画意公式:

唐·司空图《诗品·雄浑》所说“返虚入浑(指诗作空灵,入于浑然之境。)”,意即返虚方能入浑。这个“浑(“全部、满是”之意也)”,而是更高级的无所不包极端复杂之浑。“实”就在眼前一览无余,最大也是有边际的,最满也是有限度的。只有返虚入浑,方能无边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李煜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不实答,却一下使你面对滔滔东流的大江。如果只是一实,还能有那样丰富的含义,那样阔大的境界吗?诗情画意是时空的融合,因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令欣赏者没有统一“标准”,并且,在创作与欣赏中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虽然,少了西画那样的“清晰、一览无余”却存有东方审美特有的含蓄、朦胧,甚至有些模糊、迷离……;这也有了“神秘感”,增强了“想象空间”,犹如:“隔纱观美景、月下看美人——越看越喜欢”,在理解“诗情”后,更能了解“其中味”。这是西方绘画所望尘莫及的。欣赏中国画当以:“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态“慢慢品味”;而不是当下漂亮的“中国画”只有技法,不见文化,如同无根花、无源水,和当下青年人的“闪婚”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