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不能太内耗


机关干部不能太内耗

  人生在世,时间宝贵,生命有限。党员干部,无论是做人,还是为官,都必须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和短暂的工作时间内,做出无穷的努力,作出无限的贡献,才能实现好人生价值,成为让党放心、让老百姓满意的好干部、好公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人,包括个别机关干部,当工作稳定、事业有点起色后,便开始养尊处优、贪图安逸,习惯于等要靠,满足于行政内耗,不想多干事,不愿多担当,在那个位子上守着、耗着、挨着,状态不佳,精神空虚。有的干部,一有关于干部调整、工作变动等方面的“风吹草动”,就东打听西打听,跑上跑下,忙前忙后,无心工作,百无聊赖。还有一些人,与同事相处不真不诚,尔虞我诈,热衷于“窝里斗”,严重破坏内部团结与政治生态。极个别的,还因为一丁点事情就怀恨在心,拍桌子摔板凳,大动干戈,大伤和气,不仅造成不好的影响,更严重阻滞事业发展。

  机关不是斗气的,干部更不是干耗的,而是要脚踏实地干事创业、成就梦想的。这就要求机关干部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不等不要不靠,积极进取,努力工作,主动作为。对于一些不在状态、热衷于行政内耗的人,要敢于批评、勇于斗争,坚决破除老好人思想,共同营造干事创业、百舸争流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善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和道德锤炼,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水平,坚决向“为官不为、为官慢为、为官乱为”说不。

  有权便有责,有责必担当。权责对等,职责明确,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一些地方、个别部门之所以存在内耗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上来说,与职责不清、分工不明有着不无重要的关系。故此,必须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尽量避免公公婆婆太多、丝丝缕缕太乱等情况,使每个人、每个岗位,都能有事做、有责担,不互相内耗,不彼此扯皮。要加大对履职尽责情况的考核力度,科学设定考核内容及权重,坚持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机关述职与群众评议相结合,避免“一考定终身”与“一锤子买卖”。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机关出现消极怠工以及内耗内讧等现象,往往与“一把手”不能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有关。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习惯于当指挥官,热衷于做甩手掌柜,大事不过问,小事不过细,对下属要求不严、把关不够、批评不足,在工作安排以及职责分工上不能坚持“一碗水端平”,搞亲疏远近,甚至带头搞“小团体”、“小圈子”,导致班子不团结、内部不和谐,削弱了整个队伍的战斗力。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干部,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和率先意识,始终践行“三严三实”、“四讲四有”,自觉抬高杠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并且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规则面前没有特殊,对于内耗现象要敢于亮剑,不打和牌,不搞看人兑汤的一套。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监督是最佳的消毒液。一些机关干部之所以散漫拖拉、内耗内讧,就是因为缺乏监督、缺少约束,自由自在惯了。为此,必须加大监督巡查力度,尤其要引入民众和社会监督,对于一些干部状态不佳、精神不振等现象,要坚决发现一起,曝光一起、处理一起,让慵懒散拖、敷衍塞责、内耗内讧等行为没有立足之地、藏身之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关干部,要想切实担负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神圣职责,必须苦练内功、精修素养,将精气神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党和人民。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