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处效应化生的领导方法
喻建国
很多人聚在一起,突发一情,绝大多数在场的人不会积极投入对情况的处理,这就是一种群处效应。在美国纽约郊外一幢公寓前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某晚一位年轻女子在街上遇到一位行凶者,她大声呼救,此时有很多窗户都打开了,行凶者见状就离开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行凶者又一次出现,她仍旧大声呼救,这一次打开窗户的数目减少了一些,行凶者见状还是离开了;当一切又恢复了原状,行凶者又一次出现,她仍旧大声呼救,这一次开窗户的人数寥寥无几,行凶者趁此杀害了这位女子。三次呼救都没有一个人来解救,原因就在于众处效应。解救任务在那时全被分解了,落在每一个开窗户的人的头上的任务都被化解了。
Z = (R/M)
这是一个众处效应的数学表达式,Z反映众处效应的显示量,R表示状况处置量,M表示众数,也即人数。
一个急需处置的情况发生在两个人的面前,R为定值,M为2,众处效应很大,为R/2 ;如果这一急需处置的情况发生在100个人面前,众处效应为R/100 ,众处效应很小;如果这一急需处置的情况发生在1个人面前,众处效应为R ,众处效应最大。
社会上要提倡符合道德的某一件事,要求处于这个社会里的人们都能够去践行这件符合道德的事。践行这件事就成立了一个R,社会里的人数为M,其值很大,因此众处效应很小很小。要是能够用一个方法处理一下,让这件需要践行的符合道德的事情落在每一个人的头上,这时,众处效应最大。
善于做领导的人在需要下级人员完成某一任务的时候,绝不能将这一任务平摊在所有下级人员的头上,要落在某一个下级人员的头上,完成这一任务对他来说众处效应最大,完不成任务他将承受全责。
更善于领导的人除了能够掌握众处效应最大的下达任务的方法,还会运用广泛发动兼落实个体的方法。这一方法将R普罩于众人头上,形成了一个Z,同时将R分割成若干个Ri ,它将满足
R=∑Ri(i=1,2,3,…n)
并且将每一个Ri 落在众人中的一个人的头上。
Zi = Ri/Mi
由于Mi=1,所以Zi = Ri
只要个体是在某一群体中担任了领导工作,就该认识并理解上面这一演示所宣示的道理。在你负责的领导工作中你要善于将这一群体所担负的任务R分解成若干个Ri ,而且要满足R=∑Ri(i=1,2,3,…n),同时你将每一个Ri 落在你所负责的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人的头上。你一定会获得成功。
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成功领导的方法,姑且称之为群处领导法。32年以前,我曾经在我任职的学校中推行班主任工作量化显示的方法,就是将班主任工作分解为几十项工作,又将每一项工作的检测标准明示,对每一项工作的检测分别邀请很多学生、教师、工作人员、家长来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最后我将这些检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含权重的叠加,那个 ∑生动地宣示了每一位班主任真实的工作成绩,我可以非常实在地调动了每一位斑主任的积极性,取得整个班主任队伍工作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