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虽然现代西方经济学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研究,但是,一方面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自身存在着较多的理论误区;另一方面,从经济实践来看,人类很难通过适度通货膨胀的方式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时刻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当前为了有效地克服市场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突破适度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误区
当前,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受适度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误区影响,一些国家试图通过适度通货膨胀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前面关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论述,这一理论实际上存在着较多的理论误区,这里不再加以详述。当前要有效地克服经济运行中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就必须突破上述理论误区,明确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不但表现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的增长,而且还表现为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数量增长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而根据前面的研究分析,以商品价格上涨作为表现形式的适度通货膨胀,并不能有效地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增长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共同增长的目的,特别是为了促进商品价格上涨所进行的信用货币增发行为,不但不能通过适度通货膨胀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反而还会导致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这种通货膨胀既可以表现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也可以表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此而言,当前要有效地克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就必须突破适度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误区,防止通过“人为”制造适度通货膨胀的方式,使经济运行由适度通货膨胀走向恶性通货膨胀。
(二)实现使用价值总量与价值总量的共同增长
如前所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既表现为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不断扩张以及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表现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不断扩张的过程。实际上,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那么,价格水平就可以保持相对稳定,而不会使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相反,如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单纯地将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作为经济增长的唯一目的,则很容易导致经济运行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对之,可以做如下分析:
1.生产力发展条件下商品价值总量的相对稳定性,其既表现为生产力进步行业商品价格的不断下降,又表现为新兴行业发展所导致的商品价值量的不断增加。理论上分析,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下,传统行业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既有生产规模的商品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量的下降,而由此产生的多余信用货币,其价值载体主要依附于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下新兴产业的发展。从使用价值供给角度分析,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下,劳动生产率提高行业维持原有规模的再生产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就此而言,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下,虽然劳动生产率提高部门的商品价格出现下降,但是由于新兴产业的出现,一定时期社会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则会保持相对不变。当然,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张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进行,那么,在增量信用货币影响下,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就会出现较大增长,而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也会出现更大幅度的增长,从而使经济运行实现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总量的双重扩张。
2.通过适度的货币供给,确保一定时期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相对一致。从前面关于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以商品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变化情况来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下,适度的信用货币供给,是确保一定时期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保持相对一致的必要条件。理论上而言,一定时期货币供给规模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一是既有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价值总量减少因素的影响。当然,这里所说的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导致的价值总量的减少,主要是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商品维持既有生产规模条件下所导致的价值总量的减少,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商品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则由此对于商品价值总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商品生产规模扩张所增加的价值总量与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减少的价值总量的之间的比较。如果是前者大于后者,则会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如果是前者小于后者,则会减少商品的价值总量。
二是新兴行业发展所导致的价值总量增加因素的影响。理论上而言,在传统行业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保持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新型行业发展所增加的价值总量,主要通过增量信用货币供给的方式体现出来。在新兴行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增量信用货币的供给,使新兴行业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与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之间,保持相对一致。当然,考虑传统行业劳动生产率进步所导致的多余信用货币转移因素,新兴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增量信用货币供给(这里是指中央银行新发行的信用货币)在规模上要小于新兴行业发展理论上需求的增量信用货币数量。由于一定时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传统行业的不断再生产以及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增量信用货币供给只有遵循了上述原则,才能使信用货币供给规模保持适度,从而确保一定时期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总量与以商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相对一致,使商品的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