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公式的理论再认识


现代西方经济学将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公式描述为:C+S+T=C+I+G+(X-M),其中,就公式左边各要素的具体含义而言,C在货币形态上主要表示为一定时期居民可用于消费的收入水平,其在实物形态上主要表示为,一定时期与居民消费收入相对应的基本消费品供给;S在货币形态上主要表示为,一定时期可以满足一国国内私人投资和国外净进口需求的货币供给。其在实物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一定时期满足国内私人投资所需要的实物形态投资品的供给以及满足国外需求的净出口形态的产品供给[1];T在货币形态上主要表示为一定时期用于满足政府各项支出需要的收入水平,其主要包括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投资性支出以及转移性支出,其在实物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一定时期可以满足政府各项支出的实物形态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就公式右边各要素的具体含义而言,C主要是指居民将其可支配的消费收入用于消费,从而导致居民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收入与以实物形态作为表现形式的消费品的双重消失。从生产要素角度判断,通过这一消费行为,居民自身生存和综合素质得到继续和提高,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劳动力这个生产要素的供给;I部分主要是指私人投资者将私人储蓄转换为投资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以S作为表现形态的信用货币完成了由价值形式向使用价值形式的转化。一方面,通过与S相对应的实物形态投资品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新一种形态的投资品;另一方面,从价值角度考察这些投资品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逐利”机制的作用,这种由与S相对应的实物形态投资品综合作用所产生的新一种形态的投资品,其在价值总量上应该是出现了价值增值的投资品,否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投资者就缺少了投资的动力;G主要是指政府将其通过税收等方式所取得的收入,用于购买性支出、投资性支出以及转移性支出的部分,在此过程中,以T作为表现形式的信用货币完成了其由价值形式向使用价值形式的转化,一方面,一部分税收转变为政府维持其职能所需要的各项支出,其主要表现为国防开支、行政开支以及直接购买工程等各项支出。由于这部分由税收转换来的各项使用价值形态物品,不同于居民一般消费品,其使用价值存在时间相对较长,理论上而言,其一般不能够通过由使用价值形式向价值形式转换的方式,再次转变为政府所拥有的价值形式(一些破旧的物品收入变卖除外);另一方面,就政府投资性支出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一定时期政府将其通过税收方式所取得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形式,通过购买一定投资品并将这部分投资品组合生产出政府履行公共职能所需要的公共产品的过程。若从价值角度考察公共产品的价值,由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的项目是不能赢利的,因此,相对于私人投资而言,公共产品的价值仅仅包含其投资成本部分,而不存在价值增值的利润部分。并且,由于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一般是非赢利的,因此,这部分公共产品在未来使用过程中,其主要表现为逐渐消耗公共产品使用价值的过程,而不是表现为通过公共产品的使用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当然,在政府进行公共产品投资过程中,如果有一部分投资不是来自于税收收入,而是来自于债券收入,那么,其将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政府收入和支出的静态平衡。如果政府通过对公共产品收费的方式,来偿还其用于生产公共产品所借的债务,那么,政府通过借债方式所进行的公共产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具有了私人投资品的属性。此外,就政府转移性支出而言,其一方面表现为通过支付政府办公人员工资的方式,将一部分税收收入转换为政府办公人员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的使用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与私人收入的使用过程基本相同,在此,不做详细说明;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中央政府将一部分税收收入向地方进行纵向转移或者将其所获得的税收收入在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横向转移的过程。理论上而言,经过各层级税收的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之后,与税收相对应的收入,最终会用于私人消费、政府购买性支出和公共工程支出三个方面。当然,由于各级政府公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会产生一部分储蓄,由此会导致一部分税收收入在增加储蓄的同时,通过储蓄向投资的转换,转变为私人投资。就(X-M)而言,其主要表现为一定时期一国用于出口所取得的货币形态收入大于用于进口所取得的货币形态收入的余额。其主要表现为由S相对应的满足于国外需求的物品,通过出口方式,转换为以外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化过程。从这种价值转换结果来看,一方面,通过这种转换,一部分以本国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转换为以外国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价值。与此同时,与国内储蓄相对应的那部分实物,却通过出口的方式被国外所使用。如果一国不能够通过进口的方式,实现对外贸易收支的均衡,那么,其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一国以实物作为表现形态的使用价值单方面的流出,从而使该国社会生产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如果一国贸易顺差主要表现为一国出口贸易所实现的利润,那么,其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该国在通过国际贸易方式,实现以实物形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进出口平衡的基础上,既通过进出口产品使用价值总量的相对均衡,确保了互补贸易的可持续性,又可以通过出口所获得的利润,实现对于国外更多使用价值的进口,以此满足一国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1]理论上而言,由于从进出口产品形态来看,由于一定时期一国进出口产品的类别各不相同,因此,公式中S所指的满足国外净进口的需求,一般是指在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下,通过信用货币结算方式所获得的一国出口价值大于进口价值的差额,若从实物形态上来考察S对于国外净进口需求的满足程度,其主要是指一国具有满足于国外消费的商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