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会反对将情爱作为衡量生活品质的一种重要标准?几乎没有。
问题在于人类几千年的道德历史,为什么偏偏对这种关乎人生命生活品质的重要的问题人类社会会保持着令人窒息的沉默呢?为什么社会对人的情爱生活品质进行千方百计的压抑呢?
那只能是社会制度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注重的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并用所谓的社会道德来挤压人类的自然天性(或称累世所集的灵性), 这是社会道德作为社会秩序的卫道者的作用。但是作为个体,无论是社会制度的设计者还是管理者的个体,似乎从来都很少恪守遵守这种社会道德的约束。这种不争的事实反证了社会道德的非公平和虚假性。
不可以回避的事实是,情爱本来就是人生一付不可抵抗的心理迷幻药。只要稍有机会,这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恋情的潜意识便会冲破意识的压抑而飞翔起来,它强大的迷幻性能够使人从精神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漂浮中超越肉体的亢奋,把过去阻隔于情爱之间的社会的、文化的障碍通通解构,那怕就只能是终身一次拥抱,只要是仅仅为了情爱,也是对所谓的道德的彻底否定的宣言式践行。
4000年来,人类发明了无数的迷药,有众多的迷药的构成成分是文化性,这是一种心理的催情,一种情感的促进剂。身体上健康的人为什么要使用迷药,这是现代人一直想探索的迷津,但是我认为这个谜底非常简单:身体的健康往往会促进心灵的痛苦。精神迷药恰好是对受损的精神细胞的最对症的修复。
精神性迷药失效的唯一原因在于它的精神性的丧失而失去了致幻性。
人的本身就是一剂天然迷药,但它具有特殊的选择性。是迷药还是狗屎是他者选择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是迷药还是狗屎者并无直接因果关系。甲的迷药是乙的狗屎,昨天是迷药、今天是狗屎者比比皆是。
但人生是需要迷药的,这是一定的。有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迷药,我认为,这在精神类迷药中是存在的,如所谓重庆江津的“爱情天梯”故事之中的那个女主角,她就是让男主角一生致幻的迷药,如果能从精神分析法的角度去理性认知,就会发现这种致幻性产生的背景是那么的鲜明,而“与世隔离”正是为了保障这种致幻效果的长效性。并实证了致幻的主观性。
2017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