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之“癌”——“逗号病”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那么对这样的场面肯定不会陌生:明明你给下属明确地交代了一个任务,而且对方也做了“坚决完成”的表态,可是一天过去,两天过去,对方却迟迟没有动静,始终不能把结果摆到你的办公桌上。


没错,你要求的也许仅仅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成果”,可是无论你怎么推进、怎么督促,下属就是不给力,就是连这最起码的“结果”也拿不出来,让你倍感莫名其妙,烧心上火。


无独有偶。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员工,那么对这样的场面肯定也不会陌生:明明一件事做得好好的,可是做着做着就会有其他的事忽然冒出来,而且还相当紧急,必须立刻处理;于是你只好分心去做这件事……一来二去,你会苦恼地发现,你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自己忙了个半死,却没收到一丁点成效。


以上场景在职场中可谓屡见不鲜,俯拾皆是,令许多人倍感困扰。


之所以这种情况会如此普遍,是因为大多数职场都染上了一种叫作“逗号病”的顽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逗号病”。


任何企业最后的消亡,如果从管理层面找原因的话,或多或少都会与“逗号病”有关。


话说闲来无事,受朋友之邀,我曾做过两年某创业孵化器的“导师”,专门负责给那些初出茅庐、羽翼稚嫩却又生机勃勃、雄心万丈的年轻人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正凡便是在这个孵化器里接受我指导的“学生”之一。
 

这是一位年方二十八岁的小伙子,大学毕业、研究生在读;为人谦逊好学,没有现在年轻人身上常见的“三气”,亦即娇气、骄气和戾气。


他组建了一个班子,想做一点“互联网+”的事业。但因为缺乏经验,希望能够得到我的指导。我也十分欣赏这个小伙子,非常愿意助他一臂之力,也便倾尽自己毕生所学,竭尽全力地协助他。


根据他的情况(能力、环境和资源),我帮他拟定了一个创业计划。这份计划书的内容很简单,大概只有一两个核心项目(可一旦能让核心项目立住脚,会引出一大堆衍生项目,前途还是相当可观的);与之相比,计划书的细节却很详细、丰富,细致到每一步该怎么走,需要哪些资源,动作要领是什么,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夸张地说,这几乎就是一份“傻瓜式”的行动纲要,只要你照办,就会看到成绩。


可是整整一年过去了,正凡的事业却依然原地踏步,没有任何起色。奇怪的是,每次见到我,他都会不停地抱怨,说自己忙得要死,却一直不见效果,让他十分郁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尽管正凡对我的那份计划书十分欣赏,曾当面向我承诺严格按照计划行事,可是整整过去了一年,那份计划书里的内容都没有得到任何的执行,更不要说落实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次见到我,他都会向我诉说一些新的想法,告诉我最近遇见的一些新的人和事,并向我推荐一些新的朋友和项目,而且每一次都表现得眉飞色舞,兴致勃勃,双眼放光,那副认真的神情极富感染力。坦白说,我欣赏这种年轻人的热情与激情,对他的新想法、新朋友、新项目也十分感兴趣,因此回回都真诚地赞美他的想法,鼓励他落到实处。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那个天真的人其实是我。我很快便意识到,正凡真正感兴趣的事,或至少一直在认真“执行”的事,就是不停地拿出新想法,端出新项目,至于说到落实,则完全不在他的日程之内。


于是,我决定改变态度,开始给他泼冷水,不断强调“专注,专一”的重要性。每次当他提出新想法的时候,我总是会把那份计划书拿出来,提醒他要“按照既定方针办”,告诫他“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最后将一只兔子也追不到”。


正凡是个谦虚的孩子,每一次都表现得很乖巧,每一次都能接受我的意见;问题在于,“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结果我们足足博弈了一整年,他的事业却依然交了白卷。


一年后的某一天,我们在一起吃饭,他郁闷地跟我说:老师,您总说我不做事,这真是太冤枉我了。我的事多得要命啊!每天都忙得跟什么似的。一天到晚累个半死!不但身体累,心也累啊!


我答:可现在的问题是,你忙了半天,累个半死,到底拿出了什么结果?如果你的桌面上结结实实地摆了几个结果,你说累、说忙还有情可原,可是现在你的桌面上空无一物,而你的人已经快忙死、累死,这种忙累又有什么意义呢?


他不服气,倔强地为自己辩解:可我现在是创业啊!创业哪有那么顺利的?!不顺利没关系,甚至失败了也没关系,关键是坚持不是吗?


我笑了,揶揄道:没错,应了那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没有那么浪漫”。创业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那么容易成功。摔几个跟头,失败几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在创业这件事情上,摔跟头、失败都是好事,摔的跟头越多,就说明离成功越近了。可你的情况完全不同,你现在的工作状态完全就是一张白纸,等于什么都没做。既然什么都不做,也就不存在成功与失败之说。不客气地讲,你现在的状态,等于连摔跟头的机会都没有,连“起步”都谈不上,整个人还站在起跑线前面呢!这种情况下,你还说自己累个半死,还要提“贵在坚持”这几个字,岂不是太过讽刺?!
……


那次饭局最后无果而终,令我颇有几分感慨。我想起了马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


想法很多,要做的事也很多。但是所有的事情全部有始无终,刚开个头便已经结束了;更有甚者,许多事连开头的机会都没有,就是一个想法、一个空中楼阁……


我将这种做事风格称为“逗号式”工作模式;从管理的角度说,也叫“逗号式”管理,或者叫“逗号病”。


“逗号病”对执行力乃至整个企业的活力造成的伤害极大,堪称职场中的“超级杀手”,职场中的“癌症”。
 

这绝不是什么夸大其词,因为此病的危害性已经达到甚至远远超过“绝症”的程度,绝不可等闲视之。


“逗号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隐蔽性。
其二,传染性。
其三,顽固性。
其四,误导性。
其五,高复发性。
其六,致命性。


先来说说“隐蔽性”。


职场中的“逗号病”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当人们这么做的时候,往往没有意识,不自知——莫名其妙地就被带进沟里,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不停地“画逗号”。看起来每个人都在做事,看起来每个人都挺忙,可是到底在忙些什么,没有人知道,只有天知道。


这种状态俗称“无事忙”,是“逗号病”的一种重症表现。问题在于,当人们对“无事”二字完全无感的时候,这个病便会被深深地隐藏起来,永远得不到救治的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恶化,直到它要了企业的命。


再来说说“传染性”。


“逗号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蔓延速度超快。关键在于,如此迅速的传染过程,往往还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因此人们很难发现“传染”现象的存在,只能放任它在企业中四处流窜,任意肆虐。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这个病最初的传染源,往往是那些老资格的员工(包括公司领导)。这些人都是公司的骨干,在公司待的时间很长,因此既容易继承公司的优点,也容易沾染公司的毛病。一旦这些人染上了“逗号病”,他们就会给自己的下属或后辈(主要是新员工)做很坏的榜样,然后再一传十、十传百,最终把所有人都拉进沟里。


这是一条典型的恶性循环链条——新人向老人看齐,下属向上司看齐;新人学老人做事,下属学上司做事;老人把新人教坏,上司把下属教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人变成老人,下属变成上司,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不止如此,这个循环链条中还存在着“反传染”和“反激励”的要素,从而使问题更加难解,愈发恶化。


具体地说,当后辈不停地效法前辈,下属不停地效法上司时,被效法的前辈和上司将受到某种“反传染”“反激励”的影响,会将自己的行为模式愈发地正当化、合法化。换言之,他们不但不会激起丝毫反省和改正“逗号病”的欲望,相反还会产生将这种病继续发扬光大的动机。这就坏事了,在一种“互相传染”“互相激励”的氛围中,恶性循环将永远得不到矫正与终止,会无限持续下去。


就这样,一个团队和团队中的所有成员,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一同走向了“病入膏肓”的不归路。


说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此病的“顽固性”。


不易察觉,互相传染,得不到医治的机会,那么只能使病状愈发沉淀,越发顽固。


许多企业运行了十年甚至几十年,这个毛病都难以得到根治,可见其顽固性的厉害!


话又说回来,其实大多数企业在草创阶段“逗号病”都不怎么明显,可是随着企业逐步迈向正轨,一天比一天发展壮大,这个毛病反而越来越严重,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我认为,这一现象的成因是这样的:草创阶段的企业,执行力就是命根子。这个时候企业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生存下来。根本不会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琐事、闲事要处理;即便有,也没有人会对这些事情真正感兴趣。因为企业里的每一个人周身充溢着危机感,血液里充满了狼性,每一个人都知道不做事就没饭吃,甚至不做事就会死。所以拼命地“做事”,拼命地拿出“结果”,就很容易成为大家共同的价值观。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执行力自然爆棚,工作效率自然没得说。在这种情况下,“结果”也好、“成果”也罢,也很容易展现出来,企业自然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遗憾的是,一旦企业真正发展起来,褪去“草台班子”的形态,进入“正规企业”的状态,事情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企业会迅速沾染上各种各样的毛病,尤其是这个要了亲命的“逗号病”。因为企业大了、正规了,各种各样的杂事、琐事,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便接踵而至。由于彻底端稳了饭碗,不再担忧生存问题,企业成员也会逐渐失去危机感和狼性,开始被一些杂七杂八的琐事与诱惑缠住身,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天到晚“无事忙”,天天过着“狗熊掰棒子”的日子。


关键在于,即便“逗号病”在企业内部生根发芽甚至泛滥成灾,由于企业已经做大,站稳,有了一定的实力和缓冲空间,并不会轻易因此面临“生死问题”,所以不会有人大惊小怪,拿这种情况做文章。


这就等于给此病颁发了事实上的“豁免令”,任由此病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侵蚀企业的肌体。这样的企业虽然表面上看似乎还算健康、强壮,其实早已从根部开始慢慢腐败、变质并逐渐走向腐烂、崩坏,这么发展下去,完全、彻底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再来说说这一顽疾的“误导性”。


前面提到,在日常工作中不停地“画逗号”的人,往往会给人留下一个“忙碌”的印象。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印象,它具有极强的“误导性”。具体地说,这种人容易被同事以及上司视为“敬业”,甚至还有那么一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觉。这可就麻烦了。显然,能得到上司和同事这样的评价,那一定是货真价实的“好员工”,而且,十有八九还是一个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的“乖员工”。员工如此,你还能有什么怨言,什么脾气?因此,这样的员工极少受到指责,一来作为他们的上司,你很难忍心这么做;二来即便你这么做了,换来的也只能是他们的委屈和不满,而不太可能是他们的理解与反省。


再者说,对方这么忠厚老实、兢兢业业,他们工作中的低效现象也往往会被其“敬业”的态度与表象所掩盖,令你很难发觉。于是乎,你只能一个劲儿地纳闷儿:为何我的手下如此拼命,如此骁勇善战,而整个队伍的战果却依然如此不堪呢?


原因无他,只是你的手下们把“敬业”二字用错了地方,而你却对此完全无感而已。


接下来,再说说“逗号病”的“高复发性”。


公平地说,即便此病的病症如此顽固、如此隐蔽,我们的许多管理者还是会有所察觉,并做出一定的应对。毕竟这个问题影响面太广,持续时间太长,不可能完全被管理者所忽视。问题在于,许多管理者即便采取了一些措施,却还是忽视了此病最大的特征之一——高复发性。这就导致管理者针对此症施策的力度不够大,或者不能够将施策的行为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治疗一下,便会好一点;好一点,便停止治疗;于是再复发,再治疗……如此往复循环,无穷无尽。


重点在于,这种“反复发作”的局面一旦固定下来,人们便会渐露疲态,并慢慢地变得钝感乃至麻木不仁。上司会失去施策的兴趣,下属也会摸透上司的脾气和路数,从而对上司的施策产生某种免疫力。这样一来,“医生”和“病人”等于在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同时放弃治疗”的心理默契,此问题便会变得愈发无解。
 

所有这些因素归结到一起,就会形成“逗号病”的最后一个特点,那就是高度的“致命性”。


不夸张地说,任何企业最后的消亡,如果从管理层面找原因的话,或多或少都会与这个“逗号病”有关。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甭管曾经拥有多么辉煌的过去,一旦死掉,死因大体如此,无一例外。


可见,称此顽症为企业之“癌”、职场之“癌”,并无丝毫过分之处。

 







猛戳此处  Get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