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这么多年,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现如今的民企管理者,居然有近七成的人不会写文章! 只有经过加工的信息,或者说信息被加工、消化之后能够被人有效吸收的“营养”部分,才能叫“知识”。 所以我才会称之为“脑筋急转弯”游戏。 可见,问题还是出在心理上,而不是出在技能或天赋上。
另一个惊人的事实是:即便是这剩下的会写文章的三成多里,又有近七成的人写不出真正有感染力的好文章!
他们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只能写一些非常“程式化”的东西,极度缺乏自身的创意,难以赋予文章真正的价值与灵魂。
显然这是不行的。
一句话说死:没有过硬“文章力”的人,不适合当企业领导,更没有能力当大企业的“大领导”。
要想管理好一个公司,驾驭好一个团队,没有这“笔杆子”的功力可是万万使不得的。
那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这“写文章”的好处到底都有哪些呢?
首先,“写文章”有利于保留信息,强化记忆。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的脑子再好使,也无法将海量的信息与经验全部记忆下来。不做记录,就有可能忘却,让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经验与信息重新归零。这种“归零”的过程一再发生,一再反复,人就很难进步,更不用说拥有靠谱的“领导力”了。
其次,“写文章”有利于经验和知识的沉淀与积累。
同理,许多事情光靠记忆进行积累是不靠谱的。因为这种积累太过随性,太过碎片化,很难形成有效积累。
“写文章”则不同,首先它是个“反刍”的过程,是个归纳总结的过程。不要小看归纳总结这件事,它对于厘清事物的逻辑、寻找事物的本质、强化事物的印象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中国自古就有“格物致知”的说法。
什么叫“格物致知”?说白了就是“研究现象、追求本质、提炼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显然,这样的过程,离开“归纳总结”是不成立的。而“归纳总结”的最好方式就是“烂笔头”,亦即“写文章”。
只有会写文章,会归纳总结,那些杂乱无章、碎片化的经验才能有效沉淀与积累下来,最终以成体系的“知识”的形态呈现在大家面前。
说到这里,有必要澄清两个重要的概念,亦即有必要澄清一下“信息”与“知识”的区别。
一句话说死:任何碎片化、不成体系的东西都不能叫“知识”,充其量只能算“信息”。
混淆了这两个概念是要吃大亏的。现在有太多的年轻人,甚至包括太多的私企管理者都在犯这样的错误,都在吃这样的亏。
有太多人误以为“信息”就是“知识”。他们沉湎于现如今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氛围,拼命地获取信息,误以为这样就是长了知识,实在是荒谬至极,可悲可叹之至。
事实上,在脑子里充满了杂七杂八的信息之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在知识方面有任何的长进。几年走下来,回首来时路时脑子里依然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有效的知识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
有些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我认识的某某某,就天天从网上找信息,可他照样积累了一肚子知识,照样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经营得井井有条,风生水起。
我不否认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这些人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一定不是因为他们收集了海量信息,而是他们早就具备了加工信息、提炼知识、吸收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完全归功于他们早年的系统化学习,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撷取信息、加工信息、提炼知识和吸收知识的能力。搞不懂这一点,你将永远处于“状况外”,永远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永远无法掌握真正的本领。
最后,“写文章”有利于知识的传播与继承。
这一点极为重要,特别对于管理者而言更是如此。
我们知道,民企管理者有一个极为重大的使命,那就是“育人”。大多数民营企业都会强调“传、帮、带”的企业文化,其根本出发点就在这里。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传、帮、带”这件事呢?
仅靠“言传身教”显然是不够的。严格来说,“言传身教”依然有着严重的“碎片化”特征,而这种“碎片化”将极大地影响“传、帮、带”,亦即“育人”的效率。
当然,这不是说“言传身教”不重要,而是说仅靠这一种手段不行。在“言传身教”之前,一定要“写文章”,要把你想“传、教”的东西写出来,系统化地整理出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文件,创建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行动规范体系。只有这样做,你才能把自己想“传、教”的东西永远地固定下来,高效地传播出去。
这就是经典的将“信息”变为“知识”的过程,也是经典的传播“知识”的过程。
好的东西不断地被总结、加工出来,然后不断地被传播出去,这样的团队想不强大都难。
作为民企管理者,纵使你有浑身的经验,一脑门子的智慧,如果不能有效传播开来,有效继承下去,那也将毫无意义。
因此,如果你想在企业当中建立“传、帮、带”的文化,如果你希望所有下属都能够完美地传承你的衣钵,那么除了“写文章”之外,你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不止团队领导如此,其实每一个团队成员亦如此。
强大团队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智慧都能够畅通无阻地流通,都能够惠及每一个同伴。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加一大于二”,只有每一个人的智慧都能被所有成员共享,整个团队才能从量变走向质变,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会写文章,擅写文章,擅于将自己的经验教训归纳总结出来,然后形成文字,并将这些文字在团队里到处宣讲,到处播下智慧的种子;与此同时,也为公司留个档,留个念想儿,使其成为公司可以不断沉淀、不断积累、不断复制,不断反复使用、反复发酵的宝贵财富。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做才能获得靠谱的“文章力”呢?
有这样一句俗语:会说的不一定会写,会写的不一定会说。
在我们的民企当中,“会说”的领导很多,而“会写”的领导则很少。
其实这既是一个悖论,也是一个脑筋急转弯游戏。我的理解是:只要会说,便一定会写。
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把“说”的能力转化为“写”的能力。
理由很简单。“会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人的脑子有东西。意味着他是一个会思考,甚至会归纳总结的人;意味着他不但会撷取信息,也会挑选信息、加工信息——这不就是“文章力”的基本要素吗?
照理说,有了这个本事,“会写”绝不是一件难事;可为什么这些人却只会说而不会写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说得太多,写得太少。
换言之,他们平时太缺乏“写”的训练。“说”这件事天天做,因此只要会思考,脑子里有东西就能畅通无阻地“说”出来,而“写”这件事一年也没两回,所以才会发生“脑子里有一大堆东西,一动笔却不知该从何写起”这样的事。
因此,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大力加强“写”的训练,这种人掌握高超的“文章力”是分分钟的事儿。
教给大家一个小秘诀。
在你拿出纸笔,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让自己完全放空,彻底忘记“写”这码事,你只需要做一个动作:把自己想说的话如实“记录”下来即可。
换言之,此时此刻,你并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说”文章。
掌握了这个窍门,你的心理障碍便会被摒除干净,便能轻松地做到“思如泉涌”“笔若游龙”了。
否则,让“写”这件事的书面含义彻底绊住手指,恐怕你的“思”也会被绊住,明明脑袋里装了一大堆东西,也会顷刻间烟消云散。
消除恐惧感和不适感,写下来,经常写,稍微假以时日,“文章力”这个东西便会不请自来,你的文章便会越写越顺,越写越好。
这就是写作的秘诀。怎么样?并不复杂,并不困难吧?
长期以来,我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中国人在说中国话的时候一点问题没有,可是一旦写出来便逻辑不通,驴唇不对马嘴,写出来的文章仿若出自外国人的手笔。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他要做什么。看了半天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遇到这种人,我经常跟他们说一句话:大哥,你不妨这样,把你想说的话录在手机里,然后照着手机里的话抄在纸上就行。一个字儿都不用动,绝对是一篇好文章。
猛戳此处 Get更多
不会写文章的领导不是好领导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