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往往那种出色的领导,既能服人又能服心的领导,几乎个个儿口才了得。不夸张地说,这种人简直具备“把死人说活”的本事。
正如我反复提到的那样,“领导力”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化的概念,“领导”这个词也是如此。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大领导”,几乎都是伟大的政治家;而所有伟大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出类拔萃的演讲高手。
三国时的诸葛亮,能够仅凭一张嘴活活说死敌方的主将王朗,让敌人大败而归;甚至能够仅凭一张嘴“舌战群儒”,完成了整个赤壁之战的布局;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也能够仅凭一张嘴(亦即著名的“炉边谈话”)安抚了全美国人民焦躁不安的情绪,为其后的“新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成功地挽救了美国及全世界的经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往往那种出色的领导,既能服人又能服心的领导,几乎个个儿口才了得。不夸张地说,这种人简直具备“把死人说活”的本事。
带领全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毛主席,则更是个中的佼佼者。他老人家不但文笔过人,口才亦惊人。他那不朽的文字与思想,首先是通过自身卓越的演讲力传播给周围的战友,然后再由身边的人一层一层地传播开去,一直传遍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至于今天中国的全民偶像马云,也几乎是仅凭一张嘴,便“絮絮叨叨”地成就了一个傲视世界的企业王国。
可见“领导力”与“演讲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何才能具备过人的演讲力呢?
和“文章力”一样,“演讲力”的获得也主要是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换言之,如果我们说“会说便会写”是一个普遍规律的话,那么“会说便会演讲”也是一个普遍规律。可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会说”,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演讲”呢?
理由很简单。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不会说”,而在于“不敢说”上面。或者再说得具体一点,问题的关键是不敢“正式地说”“在人前说”,尤其是“在许多人面前正式地说”上面。
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其实私底下和三五好友或闺蜜相聚的时候,往往自己也能变成话痨,话匣子一打开便合不上了。而且一般情况下,只要说得轻松,说得尽兴,也总会说得“出彩”,冒出许多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灵感火花来。问题就是“私底下”说没事儿,可一摆到台面儿上说就容易抓瞎,容易紧张;一紧张脑子就一片空白,明明装了一肚子的话,却不知从何说起了。
既然如此,解决问题也要从这里入手:我们要多多进行“刻意训练”,并通过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教给大家几个克服心理障碍的秘诀:
秘诀一:一定要在“人前”说,一定要“正式”地说。
这样做是为了刻意制造紧张感。既然紧张感是病根,你就必须将其摘出来并尽量放大,然后才有机会锻炼面对它、克服它的能力,才有机会寻找解决它的方法。当然,紧张感过于剧烈则于训练不利,适度控制紧张感的强度也是有必要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说控制听众的人数,或者尽量找一些自己熟悉的人做听众,又或者尽量选自己熟悉的场所做这件事,等等。等自己稍微适应了之后再逐渐反其道而行之即可。
秘诀二:当紧张感发生之后,不要试图安抚它,缓解它甚至消灭它;一定要反向操作,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尽量放大它,强化它。
我曾经自创过一个词,叫作“情绪容量”。我认为,任何情绪,无论多么激烈,多么强烈,它的持续时间和膨胀空间都是有限的,有一个所谓“容量”的限制。
举例说明:甭管多大的好事,人的喜悦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喜悦下去;同理,甭管多大的坏事,人的沮丧也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无限沮丧下去。当情绪到达一定的“容量阈值(极限值)”之后,再强烈的情绪也会慢慢平复下来,直至消失殆尽。
这就是“情绪容量”的逻辑。
情绪容量有一个特点,就是只有“大小”之分,没有“长短”之分。甭管情绪持续的时间是长是短,当达到一定的“容量值”之后,必然会慢下来,停下来。这就意味着,情绪来得越猛烈,越迅速,它消失得也便越快,越彻底。当情绪猛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甚至会发生“戛然而止”的情况。
我们要利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要刻意制造紧张,然后再刻意放大紧张,让紧张来得尽可能快一些,猛一些,哪怕让自己紧张到浑身发抖、语无伦次的程度都行。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沮丧,相反要高兴起来——你要知道,当你的身上发生这种反应时,你离成功也便只有一步之遥了。
大多数人往往都被绊倒在这里:当他们感到紧张时,他们会为这种紧张感而懊恼,而沮丧,觉得这种情况很丢人,是一种耻辱。而这种耻辱感一旦发酵,便会轻松地将一切搞砸,甚至将一切毁灭。
所以,搞清楚这件事的内在逻辑很重要。它有利于你理性地面对,正确地处理所有情绪,一旦成功地跨过这道门槛,后面的事也便一马平川了:你会发现,当呼啸而来的紧张感神奇地不知所踪之后,你的身体与心情忽然间变得轻松无比,你的状态忽然间好得出奇,你的身上忽然间聚满了力量。你会发现自己的双脚好像不再受控,你可以轻松地跃上讲台;脑袋里的那张白纸忽然间写满了东西,几乎都快溢出来;自己的嘴巴忽然间变得无比利索,好像无论给你多长时间也说不完,说不够……总之,你会觉得台上的那个人很陌生,和你没有一毛钱关系,仿若是另外一个人。直到你结束演讲,从台上从容地走下来,你都会一个劲儿地纳闷儿——刚才发表演讲的那哥们儿,到底是谁?!
有了这种感觉成就感也便来了;有了成就感胆子也便大了;有了胆子也便能做更多、更棒的练习……一来二去,用不了多少时日,那个曾经一听到“演讲”二字便会浑身不自在的你就会戏剧性地变身成为一个讲台上的话唠。
当然,还是那句话:量力而行。当进行这一操作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便会适得其反,让刻意训练徒劳无功。
秘诀三:反复练习,有效沉淀。
这个道理很简单,这里不再赘述。